你曾经有没有彻夜排队就为买一套煎饼果子?近日,和平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工作已经结束,天津传统小吃煎饼果子赫然在列,而入选的有两家——“二嫂子制作技艺”和“德禄斋制作技艺”。原来我们曾经的那一份执著,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
煎饼果子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前沿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二嫂子煎饼”铺,在卫津路上一个居民楼一楼窗口开出来的门脸,而它的旁边有“曹姐煎饼”、“清真煎饼”以及“赵师傅煎饼”,这就是被天津人口口相传的“煎饼一条街”。
在“二嫂子”门脸窗口前,有一幅“二嫂子”参加电视节目录制的照片,旁边的几行小字写着: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等等。
办公室专门接待采访,每日入账接近千元
采访定在当天下午,“二嫂子”从红桥区的家里赶过来。63岁的二嫂子,本名岳永芳,个子不高、精神抖擞,操着一口浓浓的天津话。她把记者领到二楼的办公室接受采访。
前沿记者:为什么要租一间办公室?
二嫂子:因为来个电视台或记者采访也没个地方呆。
前沿记者:一楼的屋子一个月租金有多少?
二嫂子:将近一万吧。
前沿记者:每天的净收入能到四位数吗?
二嫂子:接近吧。
前沿记者:家住在红桥(区),为什么要把煎饼铺开到和平(区)来?
二嫂子:因为我们(红桥工人俱乐部)那里要拆迁,后来儿子转悠到这儿看到有一间房觉得还行。2009年搬过来的。
前沿记者:可以说是从这里开始有名气的?
二嫂子:对对对。
前沿记者:“二嫂子”的名字怎么来的?
二嫂子:因为在我婆婆去世以后我就接过来了,门口的邻居都习惯说“上二嫂子那摊套煎饼果子去”!
知道“赵师傅”,但不会说话
虽然门脸搬到了和平区但还有一些老街坊会过来捧场,甚至有一位从北京过来的大爷已经都80多岁了,一个月专程来天津两次就为了吃二嫂子的煎饼果子,只因“地道”。
前沿记者:相比于其他煎饼果子,你们的特色是什么?
二嫂子:最原始的操作,不加防腐剂,绿豆、葱花都是最好的,调料上是我们秘制的。
前沿记者:这次一起申报非遗的“德禄斋煎饼果子”听过吗?
二嫂子:那个真没听过。
前沿记者:旁边也都是摊煎饼果子的,比如“赵师傅煎饼”也都是很多人在排队买,你们之间有交集吗?
二嫂子:没有。碰见了也不会说话,倒不是说同行是冤家,说实话都各有各的经营方式,就不应该去“窜” 。
前沿记者:有网友说“天津第一好吃的煎饼果子是赵师傅,其次是二嫂子“您怎么看?
二嫂子:其实我的煎饼果子比他还早,因为他是老三届回来才做的,我婆婆是打改革开放以后就干的,去红桥问都知道我的煎饼果子,我们的煎饼果子是从70年代就开始做了。
前沿记者:最早的二嫂子煎饼是怎么卖的?
二嫂子:过去就是小吃,在解放前是在家先做好然后放到小吃盒里,拿到戏园子去卖,婆婆是打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做,当时她没有工作,这也是她上一代传下来的。我婆婆去世以后,大伙都劝我把这个拾起来吧,这么受欢迎,不做挺可惜的。
非遗申报成功后会开分店,员工打卡上班
前沿记者:为什么想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嫂子:还是想扩大发展,到儿子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了。我现在是来帮忙,主要还是儿子儿媳来管。
前沿记者:申报过程顺利吗?
二嫂子:还是挺顺利的,因为我们上一代人还在,所以资料还是挺全的。区级申报下来还想申请市级。
前沿记者:申报下来会不会涨价?
二嫂子:不会的。
前沿记者:二嫂子煎饼已经涨到12元了,之前为什么要涨价?
二嫂子:随着房子、物价都涨价了,现在又雇人了啊,给人家钱少了,人家也不干啊。
前沿记者:想开分店吗?有人找过您谈合作吗?
二嫂子:想开,也有人找过。等把非遗申报下来吧,因为现在谈加盟,可能会打着二嫂子的牌子,却放一些别的东西,这就是另一码事儿了。
前沿记者:铺子门口有一个指纹考勤机?
二嫂子:是。因为现在都是亲戚来帮忙,有时不好管理,所以设置一个考勤机。
前沿记者:都是亲戚?是刻意的吗?有多少人?
二嫂子:现在是十多个人,24小时三班倒。不是亲戚也可以招,但是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学到手艺了也就走了。
前沿记者:还自己摊煎饼果子吗?
二嫂子:有时候下午会过来,现在主要还是帮儿子看孩子。
前沿记者:想过让下一代做别的吗?
二嫂子:从来也没想过不做,会代代相传。
非遗只保护技艺,经营管不了
前沿记者随后从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此次申报非遗共有十六个项目,经过专家组评选剩下十个符合条件的技艺。“如果申报成功,非遗保护中心会予以技艺保护。“一位姓徐的工作人员透露。
前沿记者:申报非遗要符合什么条件?
工作人员:要满足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百年以上,三代相传。
前沿记者:都有哪些专家?
工作人员:我们有一个非物质遗产专家库,会从中抽出相关的专家进行评定。
前沿记者:如果申报非遗成功,想过他们会因为这个抬头而“涨行情”吗?
工作人员:经营上我们管不了,比如说“狗不理包子”已经做成品牌连锁,而我们只能是对他们的传统技艺进行保护。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