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民生 >> 关爱老人 >> 今年重阳比去年“早”12天 今称“老年节”意在尊老

青岛市城阳区:失能老人有了专业护理员

最近这半年,邻居们发现,家住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东旺疃社区的焦延吉老人家里,经常会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到来,给老人进行输液、检查等医疗护理。我父亲行动不方便,以前去趟医院太麻烦了,每次都是我们开车送去,推着轮椅,来回一趟,老人实在太累,现在好了,这些医生、护士定期到家里来检查,给老人输液、换尿管,再不用上医院折腾,真是太好了。焦大爷的儿子高兴地说。
  焦大爷今年88岁,因患膀胱癌而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需长期留置导管导尿。老伴儿也已年过90,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导致大小便失禁。一个家庭同时有两位失能老人需要照料,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陪护压力。自从办理了巡护后,由专业的医生护士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家里节省了不少人力。同时,老人的护理费用和更换尿管的费用,也由巡护报销80%,每位老人每年只需花费300元左右,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焦大爷一家的高兴,得益于城阳区在青岛市率先实现的长期护理服务全覆盖。2015年,青岛市实施的城乡一体《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和《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将广大农村居民纳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范围,从制度上保障了以失能老人为主体的医疗护理需求。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需要长期专业化照料,但他们中多数属于空巢老人、经济困难人员,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都是最弱势的人群之一,其照料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城阳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社保中心副主任张伟告诉记者,城阳区共有11万多老年人,其中完全失能老人约7100人。失能人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家庭负担沉重,个别家庭甚至因此而返贫。
  为了让失能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城阳区通过政策引导、健全网络、业务下沉、完善机制等措施,在全市率先推广护理业务的开展。目前,已形成由244家护理机构组成的护理网络,实现了护理服务全覆盖。其中,具备专护资质的2家,院护3家,家护和巡护239家。
  针对农村失能老人基数大,居住分散的特点,城阳区将巡护审核权限下沉,由街道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辖区内一体化卫生室巡护业务开展工作,区经办机构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抽查,使巡护工作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百姓。城阳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社保中心医疗保险资格科科长陆丽华介绍,城阳区要求街道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开展巡护服务列为重点工作,将社区失能人员列为重点服务人群,创建1+1服务模式。组织带领社区卫生室人员登门为失能人员提供血压血糖监测、管道护理(尿管、胃管)、居家保健、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受到失能老人们的欢迎。
  城阳区实行巡护业务下沉,赋予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职能,再造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既缓解了区社保经办机构人手不足的压力,使护理保险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百姓,又提高了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发挥了医疗资源优势。
  此外,社区卫生室在做好符合建床失能人员的医疗照护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受益面,对不符合建床条件的长期卧床、出院恢复期、残障等失能人员,根据患者个性化需求,延伸开展登门巡诊、各类管道护理、康复指导等服务。服务过程中注重与门诊大病、门诊统筹业务相结合,与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相结合(查体、慢病、防疫、建档),与医护康养相结合,确保享受相关待遇。
  在建立巡护服务模式(含社区巡护和村卫生室巡护)的同时,城阳区还依托二、三级医院建立专护模式,用于服务重症失能老人;依托有医疗资质的社区护理院建立院护模式,用于服务终末期及临终关怀老人;依托医疗定点社区,建立家护模式,服务于居家失能老人。通过4种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构筑了立体化、全覆盖的长期护理社区服务保障体系。目前,已有2333人次失能人员享受到了长期医疗护理待遇。
  长护工作通过服务下沉,实现了失能人员个人缓解痛苦、家庭减轻负担,医疗机构得到发展,经办机构群众满意度提升等多方共赢的局面。对于城阳区的长护工作,青岛市社保局给予了充分肯定。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