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两岸 > 浏览文章

余光中病逝,那位感动你的“乡愁诗人”走了

作者: 日期:2023年06月04日

  2017年12月14日上午10时4分,在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著名诗人、散文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余光中永远停止了呼吸,享年90岁。消息传出,震惊两岸,群情悲痛。

  就在今年10月23日,位于高雄的台湾中山大学隆重为他们的镇校之宝余光中庆祝90(虚)岁生日。那日,余光中精神矍铄、谈兴极佳,他站着讲完全程,并以一首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与余光中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图1:台湾中山大学今年10月23日庆祝文学大师余光中(中)90大寿,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左)以及女儿出席。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新闻网

  《舟子的悲歌》与《从杜甫到达利》

  祖籍福建、生于南京的余光中,自出生便与诗结缘。1928年的重阳节,一位名叫孙秀君的孕妇登栖霞山赏菊,动了胎气,次日凌晨产下一男婴。族人给男婴起名叫光中,意即光耀中华。菊花、茱萸、诗和酒,诞于诗意重阳的余光中常得意地自称为茱萸的孩子。

  23岁那年,还在读大四的余光中出版了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文坛巨匠梁实秋先生先为之作序,后又专门写了书评称赞。余光中的文学之路由此正式开始,一颗文学巨星在台湾冉冉升起。从早先在台湾大放异彩到红遍两岸三地,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一面旗帜。两岸无论是哪个年代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过余光中的影响,不是读过他的诗文评论,看过他的译作,便是听过以他作品改编的歌。梁实秋曾评价道: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上了岁数后,总有人问余光中是不是还在写作,这让他很不高兴。这漫不经心的问题,我听起来就像是在问余光中说。2015年,87岁高龄的余光中在家中摔倒,从此身体便大不如前,但创作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光是今年一年,便重出了《英美现代诗选》与《守夜人》两本书。这两本虽是旧作,却不只是简单重印,而是大量增加了新作并改动了年轻时的旧作。而他的最新作品,收录余光中各类评论的《从杜甫到达利》已在今年交给了台湾九歌出版社,原本计划明年出版以庆贺他90周岁,没想到却成为了余光中的绝唱。

  捍卫中华文化的根

  余光中自称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毕生悠游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度空间中,笔耕不辍。他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好处是,不想写诗的时候就可以写散文;从事翻译的好处是,不想创作的时候,可以随时提笔翻译。谈起毕生悠游四度空间的感受,余光中曾表示,不论是写诗、散文、评论或是翻译都是由华文这条线穿起。他以华文写诗、散文和评论,将英文翻译成华文,这些全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最近这10年,围绕台湾高中语文课纲中的白话文与文言文比率的争论始终不断。余光中无法坐视他珍爱的中华文化遭到轻视,12年前就曾发起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呼吁当时的民进党当局勿删减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比例。2006年,余光中公开批评当时的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杜正胜删减文言文政策,指出杜正胜如果读好文言文,就不会把挽联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

  面对当局在文言文政策上的一意孤行,余光中不顾年迈,多次投书媒体炮轰。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把它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失去记忆的社会。 写一手好白话文、精通外文的余光中,始终坚持文言文重要性。然而事情却并不如意,文言文比例不但被削减,当局甚至要以日本人写的文言文取代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台当局恐难逃历史公断,说重一点,就是与汉奸无异。今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余光中怒不可遏。

  乡愁仍在继续

  有许多人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其实是从《乡愁》开始的。它不但被两岸收录进教科书,更被谱成了20多种歌曲。几次逃亡,数次离乡,余光中度过了一段很长的蒲公英岁月。他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目的地的转换也伴随着余光中创作风格的转变,从一度沉浸于西方文化到回归中华文化,余光中创作了大量乡愁作品,甚至被称为乡愁诗人。

图2:余光中早年辗转多地,该照片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期拍摄。 图/台湾中山大学提供

  从1992年,余光中首次应邀回大陆至今,20余年间,他来回大陆60余次。他曾笑言,这些年回大陆太多,已经没有乡愁了。故乡已变,故人难寻,余光中的乡早已不是祖籍福建或家乡南京。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乡愁更是面向整个民族的,现在港澳都回归了,我希望将来等时机成熟,两岸也能合为一家。

  12月14日,余光中呼吸衰竭,没有插管,也没有心肺复苏,安然离世,只是他的乡愁,仍在继续。(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观沧海工作室·冯学知)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龙凤戏水》
骊山华清池
梅花.残荷
南皮大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