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台湾规划师讲厦门海沧青礁村里的故事
作者: 日期:2023年06月04日
这是一场在厦门海沧青礁村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作为宣讲员,李佩珍的回忆一下子就引起听众的兴趣。
李佩珍是青礁村村主任助理,她的经历很有意思。
她原是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的一名规划师。2014年,厦门市海沧区民政局看中该基金会积累多年的社区规划经验,与其签订项目协议,邀请一批台湾社区营造专家来为海沧村居规划把脉。李佩珍也在受邀之列,并被安排参与海沧街道青礁村院前社的改造。
彼时,院前社是一座空壳村:尽管过去曾是厦门的菜篮子基地,村民种菜在行且专业,但由于缺乏销售渠道,年轻人大都不愿再种菜,而是选择进城务工。这座原有227户人家、750多名村民的村落,一度只剩下老弱妇幼留守。
乡村凋敝,但李佩珍没有打退堂鼓。我们商议,重点从解决乡村产业空虚入手。院前社蔬菜合作社理事长陈俊雄说,在她的帮助下,村里采用置换、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变为供市民认种的城市菜地,实现了年收益翻番;又通过管理和再利用,将39栋古民居改造为咖啡厅、民宿等,发展乡村旅游,并吸引台湾创客入驻。同时,兴建社区书院,依托书院开设四点钟学校。
凭借出色的工作,李佩珍在合同到期后被聘任为青礁村村主任助理。
11月初,李佩珍得知海沧要成立十九大精神宣讲队伍,第一时间就报名当宣讲员。她说,因为有了亲身参与院前社规划改造的经历,见证了青礁村的巨变,所以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深有感触,迫切地想和大家分享。
3年后的今天,曾经道路泥泞、污水横流、田地荒芜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年轻人纷纷返村发展,村子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宣讲会上,李佩珍回顾了2014年以来院前社的变化,乡村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些不是套话,而是我的真实感受。
短短3年,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变了样。这就是乡村振兴的魅力。李佩珍说,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家都说,青礁村完全有基础,也完全有条件做到。
作为在厦工作生活的台胞,李佩珍也是大陆有关对台政策措施的直接受益者。记得刚来厦门不到一年,台胞来往大陆就免予签注。不久后,便携的卡式台胞证取代了纸质台胞证。如今,我们也可以在动车站的自助购票机直接购票。她说,证件载体改变了,相关手续减少了,受惠台胞感受到的是此举背后的善意和暖意,因为两岸是一家人,所以才会处处为台胞考虑。
这种考虑包括了方方面面。李佩珍告诉记者,作为台商投资区的海沧区,有上级法院设立的专门的涉台法庭,同时还聘请了台胞调解员、陪审员,参与调解和审判。这样不仅方便诉讼,也拉近了台胞与法院距离。李佩珍说,这种做法很人性化,有助于在保障双方权益的前提下,促进案结事了。
不只是生活便利了,台胞在大陆就业创业同样有了更多的机会。我以社区营造顾问的身份来大陆工作,又被聘任为村主任助理留在了海沧。李佩珍以自身经历为例,点赞报告中提出的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
这些经历,也成了最有说服力的宣讲素材。李佩珍说,为了做好不同主题的宣讲,她提炼了对台政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关键词,然后把自己这几年在大陆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撰写成讲稿,事先进行备课和试讲,再根据不同的宣讲对象进行微调。
真人、真事、真心话、真感受,李佩珍的故事引起其他在海沧工作生活的台胞的共鸣。作为入驻海沧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的台湾青年创客,林柏年的企业根据规定已领到去年开办、住房、租金补贴约40万元。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扶持,一方面还有及时的宣讲解读和创业辅导。林柏年说,十九大报告提及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对于已经在大陆发展的台胞来说,这些都是定心丸;对于有意愿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则是一张最好的邀请函。(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通讯员 黄旋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