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两岸 > 浏览文章

“乡愁”成绝响 诗人的故园情结

作者: 日期:2023年05月08日

2003年9月,余光中回闽参加海峡诗会系列活动,在福州鼓山喝水岩忘归石碑前留影(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谢逸溪朱力南摄

新时社网12月1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朱力南 通讯员 姚德纯)从永春县桃城镇一路蜿蜒向北,翻过大鹏山,山脚下静静躺着一个小山村。这里,便是余光中的故乡洋上村。诗人的祖居鼎新堂依然完好,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

  生逢离乱,幼年颠沛,老来还乡。余光中一生曾六次回到洋上村。对故园的无限牵挂,就像祖厝后古荔枝树郁郁葱葱的枝叶,覆盖了他人生岁月的各个角落。

  祭祖思亲

  一缕乡愁永绕桃源

  我的根在这里,我有责任回来祭祖。

  2012年12月21日,洋上村余氏宗祠。飞舞的彩旗,热闹的人群乡愁诗人余光中。

  当天是中国传统祭祖日冬至,余光中偕夫人范我存回乡参加余氏宗亲祭祖盛典。看到从马来西亚、美国等国以及台湾地区专程赶回来的800多位宗亲一起参加祭祖,诗人特别激动。

  虽然面临冬至,但我们是永春,可以感到春天的阳光,我们在春天的阳光里欢聚于此。在祭祖仪式上,余光中致辞。

  隆重的祭祖之后,他与儿时玩伴余江海来到曾经一起玩的荔枝树下,饶有兴致地回忆起6岁回洋上小住的那段日子。他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庙会上被打扮成状元。树下,余光中与族人们谈起许多闽南歇后语,比如横柴不入灶,叫花子赶庙公,输人不输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多年来一直想回故乡寻根谒祖的余光中,直到2003年9月18日才得以圆梦。

  那是余光中晚年的第一次原乡行。回到家乡,他动情地向亲人倾诉思乡之苦:永春是我的故乡,我的根就在永春,以前失去了几次返家的机会,这次无论时间怎样匆促,都要到家乡走走看看。

  那一天,洋上村倾村而出,以最隆重的礼节欢迎这位游子。余光中有些激动:我比贺知章幸运,今天不用再吟诵《乡愁》了!

  三炷清香、三鞠躬之后,余光中诵读了亲笔所写的祭文:

  完成拜祭仪式,他特意要了两枚供桌上带绿叶的芦柑,认真地说:这是从故乡泥土上长出来的,是家乡的特产,我要好好保存,作为纪念。

  建馆交流

  乡愁文化生根发芽

  只要是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一定不会忘记。2011年,余光中回永春时曾留下这一句动人诗句,浓浓的乡情感动了许多人。

  一年后,余光中再次回到永春,看到桃溪流域综合治理颇有成效,又欣然题诗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盛赞家乡母亲河保护工作。

  得知永春县计划在桃溪桃城-东平示范段建设乡愁寄园余光中文学主题公园后,余光中表示感谢:永春是我的家乡,经这番治理后,桃溪将慢慢变美。在这里建设以余某命名的文学馆,我很荣幸,也很愿意与家乡配合。永春有不少有成就的名家,比如我的叔叔余承尧,希望他们也能更多为家乡人认识。

  近年来,永春县充分挖掘余光中的名人文化。2012年,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永春县编排了以其《乡愁》为背景的大型交响诗剧《乡愁》。

  《乡愁》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期盼。里面蕴涵的既有儒家的担当又有道家的豁达。看完诗剧,余光中表达了肯定。

  如今,来到永春的人都会被桃溪南岸一座富有闽南传统风格的建筑吸引。它就是余光中文学馆。

  文学馆展厅分《乡愁四韵》《四度空间》《龙吟四海》等三个篇章十二小节,展现出的是最全面、最立体的余光中。诗人为文学馆提供了大量书籍、手稿以及各种活动的海报、照片等。此外,余光中简介和余光中大事年表采用中英文版,英文是由余光中的二女儿、高雄中山大学外文所教授余幼姗亲译。

  在望乡愁这一节,文学馆将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和永春另一位乡贤梁披云的《番客谣》也进行展示,体现乡愁这一人类共同的主题。

  那时,我的母亲从江苏坐船先到泉州,再换更小的船沿着桃溪来到永春教书,和父亲结婚。面对父母的这个遗踪,我内心是很怀念的。2015年,在开馆致辞中,余光中深情地回忆与家乡、桃溪的一些往事,同时表示,除了捐赠纪念物,还将带领台湾的作家、学者过来。

  余光中文学馆负责人周梁泉介绍说,刚开始建文学馆时,范我存并不大相信以一个县的实力能投资建成,何况是台湾诗人的文学馆。但到那年8月份开始布馆,邀请他们过来看,他们彻底相信了。

  不仅仅是观光,还可以带动文化教育的振兴。在2012年奠基仪式上,余光中这样憧憬文学馆的未来。

  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了国,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当了浪子后,才能明白这一切。正如诗人第一次原乡行在华侨大学感慨的一样,洋上村是诗人的原乡情结,两岸乡亲团圆是他的初心所系。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中国年味----划糕
孟获古城创作
黄河岸边的芦苇
乡村婚宴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