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宗熹:用心打磨《寻味》 希望可以演出上百场
作者: 日期:2023年04月16日
继舞台剧《漂洋过海来看你》之后,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李宗熹携新剧《寻味》憋了三年、三年的期待和等待幻化成的一部作品再度归来。
生命的讲述
这个故事本身跟我的生命有很大的关系,我的奶奶1949年从上海到了台湾。近日,两岸题材舞台剧《寻味》,在北京大兴剧院进行了首场带妆联排,彩排结束后,李宗熹在接受新时社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导演李宗熹在彩排完结束后接受采访(新时社网记者 李晓蓉摄)
剧中讲述1987年,隔绝38年后的海峡两岸之间开启三通往来。72岁的李金标是当年国民党第177师北平团的一名老兵。老兵们纷纷返乡探亲,而年少时期在北京胡同里成长的李金标,却迟迟不归。直至1992年夏末,他突然带着儿子李光启、儿媳杨淑萍与长孙李明维匆匆抵京。这是一次特殊的归家。
一生都在寻味的李金标,希望能尽最后的努力找到午夜梦回时在他心头萦绕的味道。两岸母子、兄妹、朋友的情感在历史中不断纠葛,在真实可感的生活琐碎中,在矛盾冲突和桎梏消解之间,戏剧张力也拉满了。
我的爷爷就叫李金标。我算是李明维,剧中的第三代。然后我们家里面在1989年到了上海经商,后来我也到上海读书,读书之后又来北京工作。李宗熹补充说,自己特别想去记录这一切,记录这七十年间两岸之间的情感和变化。
剧中,晚年的李金标因老年痴呆,站在天桥上的他误以为身在1949年驶向台湾的轮船上,他急的想要跳到海里游回家。而在旁边众人的劝阻和帮助下,帮他拉舵调转了轮船的驶向。
剧场里,受邀而来的不少观众观看时不时默默拭泪,矜持而又克制。但直到天桥那段,台上、台下互相招手致意,融为一体
谈及天桥这段戏,李宗熹坦言,我没有办法改变1949年的历史,但我可以让李金标记忆中的1949年回家。
剧中,李宗熹设计了招手环节,现场的观众也一起招手,我们都欢迎,回来吧!这一幕也让现场的观众有感动、有欣慰亦有泪水。
这部描述四代人酸甜苦辣、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年的舞台剧,集合了两岸众多知名主创和优秀演员。而剧组里,与剧中主人翁家庭有着相似痛点的不只李宗熹。
此前,剧作家龚应恬在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该剧创作初衷时表示,团聚是中国人血液里最温暖的那部分,和睦是我们传统伦理中最美好的组成。这一次我们切开了历史的一个纵面,时间跨度七十年,四代人,这是一道长长的伤疤,疼痛之后我们不想再有疼痛了。
龚应恬回忆说,自己的小爷爷在上世纪89年才从台湾回来探亲,妻子及兄嫂都没见到他最后一面,这是全家的痛点。两岸已开启交流35周年,但我们不该忘记之前那些撕心裂肺的日子。牢记过去是为了不重蹈旧辙,是为了今后的日子更美好,家更像家。
复杂又迷人的挑战
当天下午的联排是第一次将舞台、灯光、音乐等各个部门准确的排演在一起。李宗熹就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这一切。
《寻味》带妆彩排(新时社网记者 李晓蓉摄)
这个戏太复杂了。出身京剧世家、已是台湾知名演员的李志希,在联排结束后忍不住向记者吐槽,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只上下场的次数,他数了数就要二十二次,而其它演员跟他也差不了多少。又是双旋转舞台,真的很有挑战性。李志希坦言为了防止穿帮,自己在舞台上常常当小偷,既要演又要避。
而舞台上楼上楼下、内环外环全部转起来,我们真的头昏眼花,昨天晚上睡觉躺在那,瞅着天花板还在晃。李志希笑言。
而对年轻的演员高奇佑而言,参演这部戏也是不小的挑战,导演很不一样,他比我们都会演戏,也会教戏。高奇佑说导演思维上的引导、润物无声,帮其更好地理解了这个角色。
你会慢慢开始去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他们对于家和根的一个归属的感觉。高奇佑说经过一段时间在剧组排练、长辈们的讲述,包括跟他们的相处,他也在慢慢理解并找到这种归属感。
今天他们(演员)只是完成了作业,完成了我的要求,还没有把自己的潜质完全给展现出来。演出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李宗熹只给本次联排打了个及格分,他相信演员们在熟悉了环境之后,一定可以展现得更好。但李宗熹同时表示,这个戏确实太复杂了。
我们心里它的规格就像是一个百老汇驻场戏,可以演上百场。它本来就应该很丰富,有很多层次、很多变化,能带给观众很多的惊喜,而不只是呈现一个故事。李宗熹坦言。
在演员李志希的眼中,导演是一个特别用心的人,同时他把我们的心也都拴在一起了。李志希坚信,所有人都用心投入去打磨的作品,肯定也会很精彩。他又补充说,你看,我们导演走路都像李金标了。
而在当天联排完接受采访时,眼睛已是通红的李宗熹却很平静:我们常常说千万个折磨换取片刻的迷人,这些折磨都是我们应该要去承担的。
据悉,《寻味》将于3月23-26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与观众正式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