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科书式救回心脏骤停同学上热搜,公众急救知识还得“恶补”
作者: 日期:2022年12月10日
今早,这样一条热搜霸占了热搜榜第一:#大学生心脏骤停被同学教科书式救回#。
北京一高校足球场上,一男生心脏骤停倒地,观赛的两名大四学生迅速上前急救,同时,一名大二同学飞奔取到体育馆,取回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因为急救及时,男生终于恢复意识并被送医,目前状况良好。
救人的三名同学
听着事后发布出来的AED内部录制的音频,从没呼吸了!快快!除颤,按压!那种想要抓住流逝生命的紧迫,到有呼吸了松了一口气的安心,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中国人没几个会急救
心脏骤停的抢救率不到3%
2015年北京市卫生统计公报显示,北京具有专业急救知识的市民只占全市人口的0.2%。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北京150个人里只有1个人参与过急救知识培训,而新加坡这个比例是5:1,美国是4:1。美国的大城市中,心脏骤停的抢救率高达16.3%,但在中国却不到3%。
上面所说的高校不是有教科书式成功案例吗?高校会急救的人总该多了吧?实则不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发布的《中国高校师生急救素养和培训需求研究报告》显示:高校师生中能够掌握正确急救知识的人数不足30%!
高校中会正确急救的人都不足30%
问题出在哪里?
辽宁大连的妈妈姜秋波平时非常注重孩子的安全教育,在李政儒小时候会和他一起读安全方面的绘本,大一点就开始学习相关书籍,但这都是知识的科普,没有实操演练。而学校也并没有系统地教授急救知识,老师也只是说一句要注意安全,但都要注意哪些要点呢?并没有说明。
安全急救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是缺失的一环,甚至很多教安全通识课的老师本身并不具备专业急救知识。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野浴、不要横穿马路
父母老师无数个不要做的背后,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在中国,每年有至少3万多个孩子溺水身亡,有接近2万个孩子因交通事故死亡那么到底该如何做才能保证安全呢?
自救互救从孩子抓起
为青少年安全益路保驾护航
每年寒暑假假期结束,总有一些孩子因发生意外再也无法返回学校。每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都留给逝者家属良久不能平慰的伤痛。懂得急救常识,常备急救药物,掌握专业素养,往往是命悬一线时找到生机的关键,能够为专业医疗急救的介入赢得时间。
因此,重视和普及急救教育,增强防范生存风险、规避人身意外伤害的能力,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显得尤为紧迫,此时,少年急救官公益项目应运而生。
2022年全国首期少年急救官训练营公益项目,由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联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等共同主办,在多个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招募和培训活动在广东、山东、吉林、北京等多个省市都进行得如火如荼。
训练营为期4周的8节课程里,包括识别道路交通中的危险、预防与应对溺水、徒手心肺复苏急救、出血癫痫蜂蜇急救等内容,每堂课结束后还有小测验,以及让每个急救官自主选择主题,进行安全自救科普视频的拍摄,内容既全面又专业,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我学了变成我会了。
所以,当姜秋波看到少年急救官项目时,不假思索就给孩子李政儒报了名,心想即使是泛泛地科普知识,也能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但没想到的是还真起了大作用。
前不久,李政儒和表弟一起玩耍时,表弟突然流鼻血了,李政儒很镇定自如地教表弟如何应对:不要慌张,也不用仰头,只需要捏住鼻子两分钟,鼻血自然就止住了。表弟按照方法去做,果然很快就止血了。
今年夏天,全国像李政儒这样参加了训练营,成为了少年急救官的中小学生有一万名,这只是少年急救官公益项目实施第一年的结果。按照预期,在5年的时间里,让全国更多中小学生成为少年急救官。
孩子们面临的永远是充满未知的世界,如果出于安全考虑,一味地阻止孩子探索世界,未免有些因噎废食。真正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风险,拥有自救与互救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孩子都成为让祖国更有希望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