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用故事温暖一座城
作者: 日期:2019年11月12日
从前,她是社会新闻编辑和记者,常常伸出援手,为采访对象发起救助活动。如今,她是《信息时报》公益事业部总监,在求助者和爱心人士之间搭建起公益的桥梁。算起来,黄莺与公益已结缘十六年。她是媒体人,更是公益人。
做公益就是在搭桥
七月下旬,关于性侵的话题引爆网络,源自西方的MeToo以燎原之势烧到中国,成为网络热门标签,引发全社会讨论。紧跟热点,黄莺跟她所在的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公益联盟策划了一场座谈会,主题就定为对性侵说NO。在开展主题讨论的同时,他们向社会推出防性侵工具包,从防御的角度保护弱者。
这只是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公益联盟的一个小活动。自打2016年9月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公益平台成立,到现在发展为联盟,已经举办了20余场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最初,他们每个月为广东的一家公益组织定制新闻传播,从感人故事入手,包装公益项目、传播公益理念,做公益组织的定制传播官。两年来,在整个广州的公益圈子里渐渐有了影响力。提起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黄莺有点骄傲,她说,这个项目,他们得到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支持,做出了独树一帜的公益策划,在全国只此一家。
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由公益平台渐渐生长成一个联盟,并且在广州市慈善会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携手推动下,吸引了包括信息时报爱心档案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公益华夏》、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卫视《人间真情栏目》、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大爱有声公益中国》、新浪广东、大粤网等8家媒体,以及广州市14家公益组织参与其中。
作为媒体人,黄莺做此事的初衷,是为公益事业搭建平台和桥梁。联盟的形式可以聚合各方资源,促使一些野蛮生长的公益组织从单打独斗走向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最终的结果,一定是1+1大于2。说到桥梁,黄莺对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江河卫士公益活动感触最深。她觉得,在这个活动中,《信息时报》就成了一座桥梁,把天天正能量和大众连了起来,引导更多人参与到环保公益当中。
在连续4年的江河卫士活动中,黄莺设计了民间河长的创造性角色,通过他们,一点点改变了广州天河区车陂涌的面貌:污水排放减少了,涌水不臭了。如今,民间河长已经成为广州环保领域的无形资产。它是政府工作的市民帮手,更是普及环保意识的民间抓手。
今年,黄莺和同事们把民间河长的概念又做了延伸,他们和教育部门合作,发动中小学生做民间小河长,让他们利用实验课的契机,参与测试河水水质,亲近家乡河,关心家乡河。民间河长在广州乃至全国各地的典范作用,已经从街道起步,向更广泛的区域推广开来。
温暖一座城的电饭煲
有时候黄莺觉得,也许是16年前信息时报爱心档案的第一篇报道造就了这一切。2002年,那时候黄莺还是一名要闻部的编辑,时政新闻部的记者(现在信息时报总编辑助理王丽凤)走访街道,发现广州繁华的大都市贫富悬殊相当大,在光鲜的高楼后面有着很多低矮的老房子,那里的居住环境相当恶劣:逼仄的楼道堆满杂物,电线横七竖八那是广州的老城区,是低保低收入家庭居住的地方。
广州的春夏之交闷热潮湿,低矮的房屋地面终日泛着水汽。但凡有物品堆放在地上,就难逃发霉的结局。为了防止发霉,老城区的主人脑洞大开,吃的、穿的、用的,所有的一切被装进塑料袋,叮叮当当地吊在简易床的蚊帐里。在老城区,当时的爱心档案记者王丽凤见到了她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独居老人,身材瘦削的老太太,佝偻着腰蹲在巷子里,颤巍巍划了根火柴,点燃了面前的野锅。那根本不算一个家。黄莺根据记者的稿件回忆道,屋里除了一张简易床,一个蚊帐,其他什么都没有。老人吃的是从菜场捡来的菜叶,锅灶用砖头垒砌,能省一顿是一顿。
采访中,记者问老人有什么愿望,老人说,她想要个电饭煲。有了电饭煲,她就不用再生火做饭了。第二天的信息时报《爱心档案》,除了有老城区的相关报道,还记录下了这位老人的愿望:一台电饭煲。那一天,去往老人家的路发生了拥堵。有人开着私家车给老人送来了电饭煲,有人悄悄塞给老人几百块钱后来,爱心档案的第二期,街道准备了足够的人力疏通交通,再后来,献爱心的老板们知道了要派手下人骑摩托车来送爱心物资,避免交通拥堵。
就是这件小事,让还是编辑的黄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她从没想到,只是爱心档案的一篇文章,就让那么多人默默献出爱心,就因为一件老百姓的小事,唤醒了一座城的温暖。那台电饭煲,是爱心档案募集到的第一份礼物,成为了黄莺参与公益的初心。
做公益只为开心
把求助者的需求实实在在地讲出来,让更多的爱心人士看见,并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爱心,进而,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求助者的感人故事,将平台从0做到1,从小做到大,黄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支持着她一直坚持下去。
但有时候,黄莺会自我复盘。她发现,虽然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公益人天然乐观和积极向上,就是那种帮了别人,然后自己特别开心的劲儿。前段时间,广州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迎来了12周年庆。这个专门为癌症儿童提供服务的公益组织,每年至少帮扶1600名处于困境的儿童及其家庭。黄莺见证了这个公益组织十二年来的成长,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周年庆典上,前理事长老崔说起了10多年前的往事,并且翻出了10多年前黄莺来广州金丝带交流的照片,老崔想表达的感情有点复杂,感激里夹杂着愧疚。那一年,一家企业捐助了尚在起步阶段的广州金丝带,为了表达对企业的谢意,老崔找到黄莺,希望她能在报纸上给这个企业刊发一条简短的消息。老崔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的念头找到黄莺,黄莺在回复的邮件里表达了她的困难,但在第二天的信息时报爱心档案上,老崔竟意外地看到了这则消息,他知道是黄莺的帮助让这篇报道见报了。
10多年前,老崔没有对黄莺表达谢意;十余年间,每念及此,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有在心里一直惦念着这份无法回馈的情谊;直到十多年后,老崔终于说出了这件小事。这让黄莺有些动容。她没有想到,自己早已忘怀的举手之劳,竟然让念旧的老大哥记了10多年。那一刻她觉得很温暖,让她感受到了善举的力量。看起来只是很微小的力量,却能够穿越那么长的时间。更让她心存暖意的是,这10多年时间,自己陪伴这个公益组织一起成长,渐渐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成为其中一员,帮助了相当多的家庭摆脱了困境。
时间不会说谎,它是最好的证明。十六年来,《信息时报》的爱心档案一直在延续,每周日两个版面,准时与大家见面。这份爱心档案,链接起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以及爱心人士,聚合起一股强大的公益力量,也承载了黄莺十六年的青春。正是十几年点点滴滴的付出,让黄莺在2016年上榜首届广州慈善榜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慈善人物。她享受做公益的过程,收获幸福感,也得到了沉甸甸的荣誉。
做公益就是在搭桥
七月下旬,关于性侵的话题引爆网络,源自西方的MeToo以燎原之势烧到中国,成为网络热门标签,引发全社会讨论。紧跟热点,黄莺跟她所在的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公益联盟策划了一场座谈会,主题就定为对性侵说NO。在开展主题讨论的同时,他们向社会推出防性侵工具包,从防御的角度保护弱者。
这只是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公益联盟的一个小活动。自打2016年9月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公益平台成立,到现在发展为联盟,已经举办了20余场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最初,他们每个月为广东的一家公益组织定制新闻传播,从感人故事入手,包装公益项目、传播公益理念,做公益组织的定制传播官。两年来,在整个广州的公益圈子里渐渐有了影响力。提起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黄莺有点骄傲,她说,这个项目,他们得到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支持,做出了独树一帜的公益策划,在全国只此一家。
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由公益平台渐渐生长成一个联盟,并且在广州市慈善会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携手推动下,吸引了包括信息时报爱心档案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公益华夏》、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卫视《人间真情栏目》、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大爱有声公益中国》、新浪广东、大粤网等8家媒体,以及广州市14家公益组织参与其中。
作为媒体人,黄莺做此事的初衷,是为公益事业搭建平台和桥梁。联盟的形式可以聚合各方资源,促使一些野蛮生长的公益组织从单打独斗走向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最终的结果,一定是1+1大于2。说到桥梁,黄莺对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江河卫士公益活动感触最深。她觉得,在这个活动中,《信息时报》就成了一座桥梁,把天天正能量和大众连了起来,引导更多人参与到环保公益当中。
在连续4年的江河卫士活动中,黄莺设计了民间河长的创造性角色,通过他们,一点点改变了广州天河区车陂涌的面貌:污水排放减少了,涌水不臭了。如今,民间河长已经成为广州环保领域的无形资产。它是政府工作的市民帮手,更是普及环保意识的民间抓手。
今年,黄莺和同事们把民间河长的概念又做了延伸,他们和教育部门合作,发动中小学生做民间小河长,让他们利用实验课的契机,参与测试河水水质,亲近家乡河,关心家乡河。民间河长在广州乃至全国各地的典范作用,已经从街道起步,向更广泛的区域推广开来。
温暖一座城的电饭煲
有时候黄莺觉得,也许是16年前信息时报爱心档案的第一篇报道造就了这一切。2002年,那时候黄莺还是一名要闻部的编辑,时政新闻部的记者(现在信息时报总编辑助理王丽凤)走访街道,发现广州繁华的大都市贫富悬殊相当大,在光鲜的高楼后面有着很多低矮的老房子,那里的居住环境相当恶劣:逼仄的楼道堆满杂物,电线横七竖八那是广州的老城区,是低保低收入家庭居住的地方。
广州的春夏之交闷热潮湿,低矮的房屋地面终日泛着水汽。但凡有物品堆放在地上,就难逃发霉的结局。为了防止发霉,老城区的主人脑洞大开,吃的、穿的、用的,所有的一切被装进塑料袋,叮叮当当地吊在简易床的蚊帐里。在老城区,当时的爱心档案记者王丽凤见到了她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独居老人,身材瘦削的老太太,佝偻着腰蹲在巷子里,颤巍巍划了根火柴,点燃了面前的野锅。那根本不算一个家。黄莺根据记者的稿件回忆道,屋里除了一张简易床,一个蚊帐,其他什么都没有。老人吃的是从菜场捡来的菜叶,锅灶用砖头垒砌,能省一顿是一顿。
采访中,记者问老人有什么愿望,老人说,她想要个电饭煲。有了电饭煲,她就不用再生火做饭了。第二天的信息时报《爱心档案》,除了有老城区的相关报道,还记录下了这位老人的愿望:一台电饭煲。那一天,去往老人家的路发生了拥堵。有人开着私家车给老人送来了电饭煲,有人悄悄塞给老人几百块钱后来,爱心档案的第二期,街道准备了足够的人力疏通交通,再后来,献爱心的老板们知道了要派手下人骑摩托车来送爱心物资,避免交通拥堵。
就是这件小事,让还是编辑的黄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她从没想到,只是爱心档案的一篇文章,就让那么多人默默献出爱心,就因为一件老百姓的小事,唤醒了一座城的温暖。那台电饭煲,是爱心档案募集到的第一份礼物,成为了黄莺参与公益的初心。
做公益只为开心
把求助者的需求实实在在地讲出来,让更多的爱心人士看见,并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爱心,进而,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求助者的感人故事,将平台从0做到1,从小做到大,黄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支持着她一直坚持下去。
但有时候,黄莺会自我复盘。她发现,虽然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公益人天然乐观和积极向上,就是那种帮了别人,然后自己特别开心的劲儿。前段时间,广州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迎来了12周年庆。这个专门为癌症儿童提供服务的公益组织,每年至少帮扶1600名处于困境的儿童及其家庭。黄莺见证了这个公益组织十二年来的成长,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周年庆典上,前理事长老崔说起了10多年前的往事,并且翻出了10多年前黄莺来广州金丝带交流的照片,老崔想表达的感情有点复杂,感激里夹杂着愧疚。那一年,一家企业捐助了尚在起步阶段的广州金丝带,为了表达对企业的谢意,老崔找到黄莺,希望她能在报纸上给这个企业刊发一条简短的消息。老崔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的念头找到黄莺,黄莺在回复的邮件里表达了她的困难,但在第二天的信息时报爱心档案上,老崔竟意外地看到了这则消息,他知道是黄莺的帮助让这篇报道见报了。
10多年前,老崔没有对黄莺表达谢意;十余年间,每念及此,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有在心里一直惦念着这份无法回馈的情谊;直到十多年后,老崔终于说出了这件小事。这让黄莺有些动容。她没有想到,自己早已忘怀的举手之劳,竟然让念旧的老大哥记了10多年。那一刻她觉得很温暖,让她感受到了善举的力量。看起来只是很微小的力量,却能够穿越那么长的时间。更让她心存暖意的是,这10多年时间,自己陪伴这个公益组织一起成长,渐渐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成为其中一员,帮助了相当多的家庭摆脱了困境。
时间不会说谎,它是最好的证明。十六年来,《信息时报》的爱心档案一直在延续,每周日两个版面,准时与大家见面。这份爱心档案,链接起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以及爱心人士,聚合起一股强大的公益力量,也承载了黄莺十六年的青春。正是十几年点点滴滴的付出,让黄莺在2016年上榜首届广州慈善榜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慈善人物。她享受做公益的过程,收获幸福感,也得到了沉甸甸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