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林语堂故里”感知林语堂
作者: 日期:2019年08月06日
新时社网漳州9月18日电 (记者 孙虹 张金川)穿过绿意盎然的万亩香蕉“海”,登上81级花岗岩台阶,在福建省漳州市参访的美国《神州时报》社长郑梅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用手机拍下墙体上“林语堂纪念馆”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郑梅好似发现了新大陆:“林语堂先生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我也十分崇敬他,但是这么多年来,却没有把他和福建联系一起。”
林语堂纪念馆,坐落在其父母长眠的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虎形山上香蕉林中,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林语堂纪念馆。主体为半圆形二层建筑,借鉴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风格。纪念馆内,展示了林语堂先生的100多幅珍贵照片、100多种书籍及其使用过的实物。
17日,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林语堂故乡,一边参观一边听导游讲解,仿若穿越时空,感受林语堂先生中西合璧的文化观。
1895年生于漳州的林语堂先生,一生创作甚丰,《京华烟云》、《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风声鹤唳》、《朱门》、《苏东坡传》等影响甚广。有评论认为,林语堂是二十世纪将中国文化精髓向西方引介的最重要人物。
76岁时,林语堂先生在《我的家乡》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在儿童时代的环境和思想,和他一生有很大的关系,我对于家乡环境所赋予我的一切,都感到很满意。”
行走在漳州,郑梅对于林语堂先生所描写的“家乡”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我觉得我更接近了他的文字、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世界。”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林语堂纪念馆。 张金川 摄“在海外华文文学界或者说华人华侨中,尤其是接触过文学或文化相关领域的人士,对林语堂先生是很推崇的。”郑梅告诉新时社记者,林语堂先生留在漳州的这些“记忆”非常珍贵,如果能够推广让更多人知道的话,也是当地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在郑梅看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更能引起海外华人华侨的共鸣。“和林语堂先生一样,今天的海外华文媒体也在扮演中西方桥梁的作用,而林语堂先生的很多做法,例如用英文写作介绍了非常多中国本土文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在美国《侨报》副总编辑卢仲维的印象里,林语堂是非常值得钦佩的大家。来到漳州参访林语堂先生的故里,在纪念堂瞻仰、凭吊他,卢仲维认为,机会很难得,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的思考。“从林语堂先生身上得到的启发,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感受大师文化。 张金川 摄“我们发现并不是投入得越多,就一定能够得到正面的回应。通过对海外受众的了解,去寻求一个能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方式,是更为重要的。”卢仲维说,林语堂先生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能够很好地融合中西方文化,这恰恰是目前海外华文媒体人要力争做到的。
在林语堂纪念馆的东北侧,林语堂台北故居仿建工程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这项工程由工作团队赴台湾考察后,将林语堂位于台北阳明山的故居,按一比一的比例复制,整体“搬”回漳州。
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的地方,会在林语堂祖籍地漳州,继续讲诉“林语堂式”中国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