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湾小学生如何在学校用厨余堆肥
作者: 日期:2019年07月11日
2019年5月底,我参加了一次环保之旅,探访了台湾多个与环保相关的社会企业、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熟悉一个城市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走街串巷。台北的街道上几乎没有垃圾桶,这是为了让民众将自己制造的垃圾带回家以便分类;台北的小商铺会告诉你,依规定不免费提供购物袋,手摇杯奶茶店里,每个人手里都带着手摇杯套;吃饭时,也有不少人从背包里掏出自己的餐具,包括不锈钢的筷子、勺子、吸管。短短5天的行程让我感受到,这里的居民在为环保,尽自己所能。
如何在学校里堆肥
此次行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北市大佳国小。这个小学每周会进行一天的资源回收。这一天,小朋友们将回收资源放置到指定位置,小小的个子用回收资源堆满了大大的箱子。在大佳国小,垃圾分为3类:一般垃圾、厨余垃圾以及可回收物。一般垃圾需用指定垃圾袋收纳(33L透明垃圾袋,每个折合人民币大约3元)。每个班级还会设立班级资源回收桶,小朋友将每天产生的垃圾分类,然后在规定的资源回收日将其汇合到一起,而且资源回收达到一定重量,会被赠与小礼物。学校也会定期举办资源回收艺术展,并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有时小朋友们将废纸、画笔等物品收集在一起,进行再创作,并将作品陈列到一定位置供同学欣赏。
除了回收资源,学校的厨余垃圾要如何处理呢?为了减少剩食,让惜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台北推动了珍食教育,鼓励学校通过菜单审核、营养教育、定量打菜、剩食分享、厨余有效再利用与小田园耕作等做法,减少厨余量,塑造校园的惜食风气。台北市大佳国小打造了剩食传说Online,将厨余发酵再生融入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带领学生将厨余变为堆肥,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厨余垃圾根据处理方式可分为生厨余(果皮、蛋壳、茶渣、骨等)和熟厨余(剩菜、剩饭、菜叶等),生厨余用于堆肥,熟厨余送往养猪场喂猪。对于生厨余,小朋友们在每天中午用餐完毕后,自动集合,戴起橡胶手套,拿着温度计,把厨余垃圾放上磅秤,然后推着推车,开始厨余堆肥。
堆肥是处理厨余垃圾最简单的方法,校方将厨余堆肥的操作分为三部分:1)Seperation(分开):剩菜剩饭常常混杂着筷子、牙签、卫生纸等,需要先分离开;2)Classfication(分类):从厨余中挑出不适合做堆肥的,将其另外分类处理,例如柑橘类含有精油会破坏堆肥发酵,分类时需挑出来;3)Tansportation(运输):已分类好的厨余被运输到合适的场地,根据厨余的重量,放入加盖的发酵桶,与木屑按比例混合进行发酵。
厨余堆肥的发酵桶
在教室的门前,还有小片空地,这是班级认养的小田园,也是应用厨余堆肥的地方。老师会带领小朋友从种植果蔬、浇水到施肥,让小朋友认识到厨余堆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让果蔬长得更快。这样也鼓励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当我问一个小朋友你们会觉得垃圾的味道难闻吗?他用很惊讶的表情看着我:这是我们吃的东西啊,怎么会味道难闻呢?我们以前做堆肥的时候还要带着橡胶手套,我们现在都不需要带了呢。可以听出,他的口气里带着炫耀与自豪。做厨余堆肥已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这就达到了学校的剩食传说Online课程的目的,不仅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厨余堆肥、翻土栽种与照料植物等活动,还培养孩子们珍食惜食的习惯,以及护生态、会生活、爱生命的情操。
回收垃圾能变成什么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机构,是慈济的环保回收站。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四大志业是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社区志愿者、环保。慈济的环保理念是5R,即Reduce:减少使用量;Reuse :对使用过的全部或部分进行回收,不轻易放弃可以再次使用的,从而减少产品的生产;Repair:修理那些坏掉的、可以使用的物品;Refuse :拒绝使用不利于生态发展或可引起疾病、虫害等传播的产品;Recycle :对使用过的产品进行回收和再加工,使其被用于不同领域。他们为倡导垃圾减量、提倡资源回收做出了很多努力。
喝完矿泉水,要如何处理塑料瓶呢?慈济环保回收站展示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塑料瓶是广泛使用聚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为原料并添加了多种有机溶剂后制成的。而毛毯、衣物、鞋子等物品的材质也多为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等。慈济环保回收站将塑料瓶回收之后,采用特殊的工序将塑料瓶抽丝为丝状线,然后用这些丝状线制作毛毯、衣物、鞋子等。有趣的是,在回收站工作的工作人员,均身着由塑料瓶做成的衣物和鞋子。
塑胶回收是慈济的一大特色,目前慈济回收的塑料袋占全台湾岛的30%。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一位老爷爷根据声音将塑胶分为PP、PE、PVC等(PE:塑胶袋揉搓或摩擦时有沙沙声;PP:用手捏一捏会有嘎啦嘎啦的声音;PVC:用力折会有白痕出现)。对分辨不明显的则采用火烧的方法辨别(PVC用火烧在边缘会有青色火焰,延烧性差,所以火源一离开就停止燃烧是其特色)。此外,慈济还在做纸张的回收和分类。目前只有慈济在做纯白纸和有字印刷的纸的分类,可分为大白、小白、色纸、报纸、纸箱五类。旧报纸用酸处理,溶掉纤维后分解生成葡萄糖;大白和小白会被送到制纸厂制造再生纸;色纸、纸箱等会被做成手工艺品,以作观赏用途。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一个老奶奶坐在椅子上进行纸张分类,她走路时还需拄着拐杖。询问后得知,这位老奶奶已经八十岁了,每天早晨七点搭捷运到达回收站,下午三四点钟回家。老奶奶讲到,中午还有小饼干呢。回收站不仅是这些老人打发闲余时间的地方,也是方便老人们交流的地方。找一件对的事情去做,并把它做到最好。慈济环保回收站的志工都是自愿来工作的,没有报酬,也没有荣誉。志工的人群也有许多类别:有撕纸张的阿公阿婆;有搬卸东西的青年大叔;有整理环境的阿姨。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是退休的阿公阿婆;白天在电力局上班的大叔;还有大学的教授以及大学生、小学生。
Z币兑换民生用品
你好你好zero zero城市环保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家致力于实践零废弃、全循环绿色理念的崭新型态的回收站。它们深入小区邻里,打破传统回收站脏乱差的印象,提供一个供人们进行资源回收、日常兑换的舒适干净的场所。通过线上宣传与线下兑换相结合的方式运营,附近居民变卖废弃物品获得Z币,再用Z币兑换民生用品。你好你好zero zero城市环保店目前可回收的品项分为下列八类:纸类、塑料瓶、旧衣类、塑料类、家电类、金属类、3C类(比如手机、PC零件、电脑等)、其它类(比如电池、光碟、日光灯等),每一类都有相对应的Z币数。在参观时,我们看到附近的居民自发将垃圾分类,然后进行积分兑换。这种特别的废弃物收购模式让附近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自行前往兑换点换取民生用品,并且这些民生用品都是绿色环保的。
环境保护要从小开始,从小时候开始,从小事开始。教育是国之根本,环保教育尤为重要。以前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让你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今天的动物,现在就开始行动,也许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如何在学校里堆肥
此次行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北市大佳国小。这个小学每周会进行一天的资源回收。这一天,小朋友们将回收资源放置到指定位置,小小的个子用回收资源堆满了大大的箱子。在大佳国小,垃圾分为3类:一般垃圾、厨余垃圾以及可回收物。一般垃圾需用指定垃圾袋收纳(33L透明垃圾袋,每个折合人民币大约3元)。每个班级还会设立班级资源回收桶,小朋友将每天产生的垃圾分类,然后在规定的资源回收日将其汇合到一起,而且资源回收达到一定重量,会被赠与小礼物。学校也会定期举办资源回收艺术展,并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有时小朋友们将废纸、画笔等物品收集在一起,进行再创作,并将作品陈列到一定位置供同学欣赏。
除了回收资源,学校的厨余垃圾要如何处理呢?为了减少剩食,让惜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台北推动了珍食教育,鼓励学校通过菜单审核、营养教育、定量打菜、剩食分享、厨余有效再利用与小田园耕作等做法,减少厨余量,塑造校园的惜食风气。台北市大佳国小打造了剩食传说Online,将厨余发酵再生融入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带领学生将厨余变为堆肥,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厨余垃圾根据处理方式可分为生厨余(果皮、蛋壳、茶渣、骨等)和熟厨余(剩菜、剩饭、菜叶等),生厨余用于堆肥,熟厨余送往养猪场喂猪。对于生厨余,小朋友们在每天中午用餐完毕后,自动集合,戴起橡胶手套,拿着温度计,把厨余垃圾放上磅秤,然后推着推车,开始厨余堆肥。
堆肥是处理厨余垃圾最简单的方法,校方将厨余堆肥的操作分为三部分:1)Seperation(分开):剩菜剩饭常常混杂着筷子、牙签、卫生纸等,需要先分离开;2)Classfication(分类):从厨余中挑出不适合做堆肥的,将其另外分类处理,例如柑橘类含有精油会破坏堆肥发酵,分类时需挑出来;3)Tansportation(运输):已分类好的厨余被运输到合适的场地,根据厨余的重量,放入加盖的发酵桶,与木屑按比例混合进行发酵。
厨余堆肥的发酵桶
在教室的门前,还有小片空地,这是班级认养的小田园,也是应用厨余堆肥的地方。老师会带领小朋友从种植果蔬、浇水到施肥,让小朋友认识到厨余堆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让果蔬长得更快。这样也鼓励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当我问一个小朋友你们会觉得垃圾的味道难闻吗?他用很惊讶的表情看着我:这是我们吃的东西啊,怎么会味道难闻呢?我们以前做堆肥的时候还要带着橡胶手套,我们现在都不需要带了呢。可以听出,他的口气里带着炫耀与自豪。做厨余堆肥已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这就达到了学校的剩食传说Online课程的目的,不仅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厨余堆肥、翻土栽种与照料植物等活动,还培养孩子们珍食惜食的习惯,以及护生态、会生活、爱生命的情操。
回收垃圾能变成什么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机构,是慈济的环保回收站。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四大志业是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社区志愿者、环保。慈济的环保理念是5R,即Reduce:减少使用量;Reuse :对使用过的全部或部分进行回收,不轻易放弃可以再次使用的,从而减少产品的生产;Repair:修理那些坏掉的、可以使用的物品;Refuse :拒绝使用不利于生态发展或可引起疾病、虫害等传播的产品;Recycle :对使用过的产品进行回收和再加工,使其被用于不同领域。他们为倡导垃圾减量、提倡资源回收做出了很多努力。
喝完矿泉水,要如何处理塑料瓶呢?慈济环保回收站展示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塑料瓶是广泛使用聚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为原料并添加了多种有机溶剂后制成的。而毛毯、衣物、鞋子等物品的材质也多为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等。慈济环保回收站将塑料瓶回收之后,采用特殊的工序将塑料瓶抽丝为丝状线,然后用这些丝状线制作毛毯、衣物、鞋子等。有趣的是,在回收站工作的工作人员,均身着由塑料瓶做成的衣物和鞋子。
塑胶回收是慈济的一大特色,目前慈济回收的塑料袋占全台湾岛的30%。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一位老爷爷根据声音将塑胶分为PP、PE、PVC等(PE:塑胶袋揉搓或摩擦时有沙沙声;PP:用手捏一捏会有嘎啦嘎啦的声音;PVC:用力折会有白痕出现)。对分辨不明显的则采用火烧的方法辨别(PVC用火烧在边缘会有青色火焰,延烧性差,所以火源一离开就停止燃烧是其特色)。此外,慈济还在做纸张的回收和分类。目前只有慈济在做纯白纸和有字印刷的纸的分类,可分为大白、小白、色纸、报纸、纸箱五类。旧报纸用酸处理,溶掉纤维后分解生成葡萄糖;大白和小白会被送到制纸厂制造再生纸;色纸、纸箱等会被做成手工艺品,以作观赏用途。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一个老奶奶坐在椅子上进行纸张分类,她走路时还需拄着拐杖。询问后得知,这位老奶奶已经八十岁了,每天早晨七点搭捷运到达回收站,下午三四点钟回家。老奶奶讲到,中午还有小饼干呢。回收站不仅是这些老人打发闲余时间的地方,也是方便老人们交流的地方。找一件对的事情去做,并把它做到最好。慈济环保回收站的志工都是自愿来工作的,没有报酬,也没有荣誉。志工的人群也有许多类别:有撕纸张的阿公阿婆;有搬卸东西的青年大叔;有整理环境的阿姨。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是退休的阿公阿婆;白天在电力局上班的大叔;还有大学的教授以及大学生、小学生。
Z币兑换民生用品
你好你好zero zero城市环保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家致力于实践零废弃、全循环绿色理念的崭新型态的回收站。它们深入小区邻里,打破传统回收站脏乱差的印象,提供一个供人们进行资源回收、日常兑换的舒适干净的场所。通过线上宣传与线下兑换相结合的方式运营,附近居民变卖废弃物品获得Z币,再用Z币兑换民生用品。你好你好zero zero城市环保店目前可回收的品项分为下列八类:纸类、塑料瓶、旧衣类、塑料类、家电类、金属类、3C类(比如手机、PC零件、电脑等)、其它类(比如电池、光碟、日光灯等),每一类都有相对应的Z币数。在参观时,我们看到附近的居民自发将垃圾分类,然后进行积分兑换。这种特别的废弃物收购模式让附近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自行前往兑换点换取民生用品,并且这些民生用品都是绿色环保的。
环境保护要从小开始,从小时候开始,从小事开始。教育是国之根本,环保教育尤为重要。以前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让你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今天的动物,现在就开始行动,也许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