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陈边董村 作者: 日期:2019年06月09日 陈姓溯源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封舜帝后人妫满于陈,为陈侯,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逝后谥号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楚灭陈,子孙便以国为姓。妫满后裔孙妫完,因内部纷争,出奔于齐,也以故国“陈”为姓。陈国内乱期间,公族后裔有迁居他乡者,也以故国“陈”为姓,成为当地陈姓的始祖。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之侯莫陈氏改单姓陈,是为河南洛阳陈姓。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达9千万,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陈兴建村元末明初连年征战,中原一带人口稀少,漳河岸边原有边、董二姓之村庄,已是人去村荒。明朝建立后采取移民措施,从山西往中原迁民。时有名陈兴者,随移民队伍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被安排在边董村东头住下,搭棚建屋,屯田垦荒。陈兴有三个儿子,分别名陈谦、陈让、陈随,陈兴教导他们要团结和睦、谦让随和,他说:“你们切记,家和方能万事兴。”三子谨遵父训,并将此美德传与后代,陈氏三门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子孙兴旺,人口渐多,遂独立成村,名“陈边董村”。陈姓村民世世代代艰苦创业,置房购地,栽树种果。到清末民初,全村三四百口人有地达4500亩,村周围遍植果树,是周边有名的富裕村。村史典故边董村原为一个村,现分为大边董、封边董、吴边董、陈边董四个村。但民间流传“七边董”、 “八长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明朝之前边董村确为一村,因边、董两姓共同建村而得名。元末明初连年战乱,造成中原一带人口稀少,边董村原住户也所剩无几。明朝建立后采取移民措施,部分移民被安置于边董。以后社会安定,人口逐渐增多,约在明万历初年边董村分立为大边董村和小边董村。又经若干年,大边董村发展为张、刘、郝、史四排边董,小边董村发展为寺后边董和寺东吴边董(也名吴庄)、陈边董村(也名陈庄),这就是“七边董”的来历。到民国时,四排边董仍为一个“大边董村”;而寺后边董因封姓居多,定名“封边董村”; 吴庄、陈庄定名为“吴边董村”、“陈边董村”。汗水浇灌果飘香自明初陈兴从山西迁此立业,后世子孙牢记祖训,辛勤耕作,繁衍生息,逐渐发展为“陈边董村”。 “要想富,栽果树。”至清末民初,陈边董村成为著名的种植果树村。梨子成熟时,全村40余名青壮年推车挑担长驱45里,到磁县城内卖梨(时属磁县),蔚为壮观。村民陈富平头天摘梨到磁县卖,五更又摘茄子到成安卖,一天半时间往返两个县城。这正是:众手植树村庄美,汗水浇灌果飘香。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边董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南侵,华北沦丧,陈边董村有爱国心的青年也和全国的志士一样,奋起投入抗日洪流。陈启明秘密加入共产党,组建起党支部,并在本村建立了地下交通站,传递抗日情报,护送过往抗日人员。为便于和敌人周旋,他和战友们秘密挖了地道,时任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的陈再道路经陈边董时曾在此隐藏。青年陈国喜家庭富裕,但他认识到“没有国,哪有家?”毅然投入抗日队伍,后入抗大学习,成长为抗日干部。截击土匪铁磨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边董村建起民兵队,以维护解放区的革命秩序。1947年10月初,永年土匪铁磨头在我军攻击下率残匪突围向安阳逃窜,4日夜路经成磁县(今成安县)吕家庄村,陈边董村民兵队长陈付金遵照上级指示,立即率队前往截击。土匪到达后,冒充“高司令的队伍”,陈付金为弄清情况,免于误伤,不顾危险上前查问,不料土匪竟射出罪恶的子弹,陈付金当场牺牲。解放战争时期的陈边董1946—1949年,为保卫解放区,进而夺取全国胜利,先后掀起了三次参军高潮。陈边董村热血青年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踊跃报名参军,他们豪迈地宣誓:“参军打老蒋,参军保家乡,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陈振华于1948年大扩军中积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他思想进步,作战勇敢,成长为部队团长。有的在战斗中牺牲,为解放全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干净整洁的街道村内墙体改造美化街道下水管道铺设环村路柏油面铺设政府县长殷社林到村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县委副书记、农工委书记王立新,农工委常务副书记张海彬到村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