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创新
作者: 日期:2019年02月04日
图1:《翻山铰子》舞蹈
图2:辅导培训四川清音
图3:李亚雪进行剪纸创作
图4:肖德秋在表演皮影戏
图5:吴星明兄弟俩的叶雕作品
图6:李积芳在创作泥塑作品
图7:《巴山背二歌》传承人袁吉芳
前不久,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在市文化馆成功揭牌,这不但让我市从此有了正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机构,更标志着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项工作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方针,我市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积淀厚重 丰富灿烂
巴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巴文化是巴人在自身民族繁衍、发祥的历史进程中,在巴地高山大川的自然基础上创立,并与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是一种山地文化,与我国的北方游牧文化、以山东泰山为中心的海岱文化、东南沿海的工商文化、中原的农耕文化等并列,成为整个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有着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而灿烂。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我市积累了众多非物质文化资源。
据统计,全市非物质文化资源共有16个大类,169个子项,分别为民间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体育与竞技。尤其是民间舞蹈《翻山铰子》入选《中国舞蹈集成》,而入选《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的130多首四川民歌中,巴中民歌占到80余首,其中的“茅山歌”与贵州的浪哨歌、云南的玉龙山情歌、广西情歌并列;民间曲艺“说春”是现存唯一的节令说唱曲种……
截至目前,我市已申报成功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个项目纳入市级名录,852个项目纳入县(区)级名录。
深度挖掘 重视保护
2012年,我市邀请全国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与省文物考古院合作开展的“米仓道探险考古调查”系列活动,共调查线路文物点345处,进一步明确了古道范围、线路方向。去年,市文物局又组织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寻踪巴文化·再探米仓道”考古调查,系统掌握米仓道文化线路的保存现状,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状况、路面状况,经纬度,沿线文化遗迹、遗物,道路长度、宽度等重要信息。
在深度挖掘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二五”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山铰子》《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传承工作被纳入其中。同时,我市组织普查员深入到村庄中,对非物质文化民间继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进行实地采录,形成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编制出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工艺百家》《民族民间文艺图典》《民族民间艺人名录》等系列丛书,并出版发行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光盘。
据了解,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市还建立起一套传承人制度,对掌握某项重要技艺、有较大影响的民间艺人,命名为市级传承人;对为非遗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艺人,授予“民间艺术家”等称号;对研究、传承非遗项目的组织,命名为市级“非遗”文化传承单位,鼓励其收徒授艺、培养人才。
如今,《巴山背二哥》《翻山铰子》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通江银耳随着神州八号遨游太空,通江剪纸远销韩国,“巴中皮影”走进央视……
适度开发 成果丰硕
2015年9月11日至20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我市34个非遗项目、52名非遗传承人在巴中馆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展示、展演。此次展览活动以“与时光同行——四川省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为主题,从“深情的回望”“丰收的喜悦”“未来的展望”三个部分阐释了巴中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我市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大型舞台剧《梦回巴国》拟投资2000万元,以“巴文化”为核心,分成序、上里巴山、中里巴水、下里巴人、尾声五个部分;大型实景剧《早晚恩阳河》拟投资5000万元,以恩阳古镇和恩阳河为背景,将竹梆舞、巴水放排、爨坛戏等融入其中;舞台剧《米仓神韵》拟投资1500万元,以米仓古道为主线,在南江光雾山风景区大坝景区上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音舞诗画《风雅璧州》拟投资1000万元,分为“远古的呼唤”“绿色的情怀”“时代的交响”三部分,展现通江县的文化特色;舞台剧《江口水乡》拟投资2000万元,立足于平昌县乡村文化旅游,展现翻山铰子、巴人祭天仪式、船工号子等传统文化元素。
按照“文化+”的发展战略,我市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巴中本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如真丝织锦、围巾披肩及文化衫、信封邮票、手包钱包、纪念相册(品)、图书图画图案等文化创意产品及衍生品,深受大家青睐。
巴中非遗文化传人剪影
本报记者 李俊如 韩梅 实习生 翁晨力/文 罗曼祯/图
剪纸传承人 李亚雪
李亚雪,四川手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3岁罹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开创了四川亮雪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她不仅手艺精湛,还帮助过上千名残疾人,资助过多名贫困学生上学,被大家称为“拐杖天使”。一把剪刀,一张大红纸,在李亚雪的“摆弄”下,只需几分钟,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鸟图就展现在众人眼前。其作品《赤化全川》《银耳姑娘》《诺水河》等先后参加国际剪纸艺术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剪纸艺术节系列艺术作品展,广受好评并远销国内外。特别是剪纸新作《熊猫家园》已被列为2014全球十大熊猫艺术精品。2014年她被评为“感动四川100双手”。
皮影传承人 肖德秋
2008年,皮影表演艺术被成功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肖德秋成了这门艺术的第六代传承人,现在他经常会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进行表演。
肖德秋认为,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至少牵涉三门学问,剧本创作涉及文学知识,人物造型和雕刻涉及美术知识,谱曲和演奏涉及音乐知识,将三者完美融合,才能唱出一部精彩的皮影戏。近年来,他在皮影戏的表演形式、运营方式及推广上下了不少苦功。对未来的发展,肖德秋成竹在胸,“我们要主动作为谋求发展路子,而不仅是靠政府的帮扶。”在他看来,传统的表演模式已经落伍了,只有紧跟时代、适时革新才能让皮影艺术重获新生。
叶雕传承人 吴星明
吴星明和弟弟吴敏在小小的树叶上雕刻、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叶雕和叶脉画,并将产品远销北京、新加坡等地,单枚价格在几十元左右,套系价格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叶雕、叶脉画制作的主要工序有十几个步骤,包括选材、浸泡、雕刻、清洗、软化、上色等,其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便于携带,因此吴星明将产品定位为旅游商品。很快,他们在成都找到了合作商家,将作品卖到了锦里等旅游景点,还准备向更加广阔的市场进军。
泥塑传承人 李积芳
今年70多岁的李积芳,人称“泥人李”,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玩泥巴”60余年。
巴州区奇章中学校园内的大型石雕“周总理像”、通江县毛浴镇列宁小学校园内的大型汉白玉石雕“列宁像”都出自他手。李积芳经常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现场做泥塑,目前,他已创作出包括石雕、泥塑在内的作品千余件。
引语: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她,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群众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是巴中人民的无价瑰宝;同时也是巴中人对往日生活的一种回味,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是无法忘却的乡愁……
走进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巴山背二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产生并流传于川东北,源于“背二哥”长途背运的劳动之中,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歌词多采用赋、比、兴等手法,多为上下句结构和徵调式,其旋律流长,节奏自由,声音高亢,风格粗犷,极具地域特色。
翻山铰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产生并流传于平昌县龙岗乡、西兴镇一带,为汉族民间舞蹈代表,因表演时挥动铰子或甩过头顶、或绕过腰腿形似翻山而得名。该舞蹈起源于傩戏,流传于民间,定型于明清,成熟于民国,分高台铰子、平地铰子、异形铰子等,是研究巴文化的活化石。
正月十六登高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节肇始于巴人先民,延续至今,是巴人崇山敬山的见证。每年正月十六,巴城老百姓携家带口,与亲与友与邻结伴而行,登上巴城周边的南龛山、西龛山、望王山等地,休憩玩耍,采撷柏枝插于身上,谓去百病。
巴中皮影
皮影戏是真人在亮子(白布档子)上操纵皮人利用灯光之影,配合真人道白、唱腔,表演各类动作进行演戏,内容以神话故事为主。
巴渝舞
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是重庆北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支流渝水(今重庆嘉陵江)一带居住过一种少数民族人(巴人的一支),或称板楯蛮,又称獠人,创造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它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故名为巴渝舞。
川北山歌(巴山茅山歌)
“巴山茅山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民歌,曲目众多,占巴山民歌总量的80%以上。其表现形态大都为男女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众人齐唱。
说春
传统曲艺“说春”是一种节令说唱习俗,有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川东北米仓山南坡、巴中阴灵山一带以及南江县朱公、黑滩两个乡镇。说春位列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江石雕
传统技艺“通江石雕”是指分布于通江县境内民胜镇一带的民间美术工艺。通江县境内石雕鼎盛于唐,今位于通江县城西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摩崖造像,被誉为“国之瑰宝”。
通江银耳
产生并流传于通江县涪阳镇一带,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每个环节均采用纯手工操作,以青冈树为栽培载体,整个过程包括祭山、砍山、剔桠枝、铡棒、架晒、发菌、排堂、管理、采耳、制耳等过程。
江口醇酿造技艺
酿造技艺主要包括酿酒、醪糟等制作技艺。以江口醇和小角楼传统酿造技艺为代表。江口醇酿造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技艺以优质糯米、高粱为原料,谷壳为辅料,小麦制曲,采用混蒸续糟,泥窖固态发酵,边糖化边酒化的复式发酵工艺,为“中华老字号”。(记者 李俊如 韩梅 实习生 翁晨力/文 罗曼祯/图)
原标题:翻开历史尘封的记忆
页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