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风民俗 > 浏览文章

黔北湄潭遇见“民国中央试验茶场” 竟和浙江人有关

作者: 日期:2018年08月30日

久闻湄潭大名——那是浙大西迁办学地啊。

  湄潭产茶,是贵州茶业第一县,也是全国第二产茶大县。全县有茶园60多万亩,靠茶叶吃饭的人有30多万。

c1.png

  湄潭茶叶能有今天的地位,要感谢浙江,特别是感谢浙江大学。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茶园到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答案就在这里。

  这个博物馆是上世纪30年代所建的民国中央试验茶场的旧址,锈迹斑驳的门楼,诉说着此地的沧桑。

  博物馆内,尚保留有红茶和绿茶两个茶叶生产车间,作为茶工业机具展的一部分。在原汁原味的生产线边上,除了年数长了的木料散发出来的细微木屑香味,似乎隐约之间还能闻到一丝茶香。

c2.png

  在讲解员的解说中,那段尘封的历史打开了——

  对闭塞的黔北小城——湄潭而言,193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发生的两件事,给往后的湄潭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月,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国茶叶公司”决定在湄潭联合成立“中央实验茶场”。次年,浙大农学院教授,哈佛大学昆虫学博士刘淦芝先生出任茶场场长。

  6月,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应时任湄潭县长严溥泉邀请来到湄潭,并决定将浙大西迁至此。

  那时正值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世界上只有一种树叶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有着那么深刻的联系,那就是茶。”

  博物馆内,能看到一块石碑,上书: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艰苦时期,沿海进出口商贸受阻,国家财力急剧下降,湄潭茶经西南通道出口南洋,换取最急需的药品、武器等物资,支持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c3.png

  湄潭产的茶叶,能够远销海外,就有浙大人的一份努力。

  在浙大西迁纪念馆里,我看到这样的记载:浙大农学院与1939年4月罗湖湄潭的中央试验茶场合作,利用浙大人才和设备,对湄潭茶叶土壤农化及茶叶生化的分析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完成《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茶病害之研究》等10多个科研课题。

  除此之外,茶场还从杭州请来制茶师傅,按照龙井茶制作工艺研制出别有风格的“湄红”“湄红翠片”“湄潭黑茶”等品种,大大提升了湄潭茶的品质。而在这之前,湄潭当地茶农主要生产眉尖茶、饼茶(黑茶)和大宗茶。

c5.png

  当年在中央实验茶场试制的功夫红茶“湄红”,在经历了“黔红”“中国红”出口的演进之后,如今已成为与信阳红、武夷红等创新红茶齐名的——“遵义红”。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今天仍旧有很多浙江人来到湄潭,在当地收购生茶,经过深加工,变成市场上高端品牌茶。此举也带动了当地茶企,延展产业链,做自主品牌茶。

c4.png

  再说回浙大西迁湄潭办学,近7年的时间,待到1946年秋返回杭州时,来时的三个学院16个系,600余学生已经壮大到了7个学院21系,2000多名学生。

  浙大在湄潭的近7年里,是善良的湄潭人民腾出自己的房,省出自己的口粮来与师生们共度时艰。

  返杭的浙大师生也不曾忘记反哺湄潭人民,留下了两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宝贵财富:除了制茶工艺,还有就是近七年孜孜不倦的文化教育普及,以夜校等形式帮助当地孩童读书识字。

  不竟感慨:当年的湄潭如若没有宽广胸怀接纳颠沛流离的浙大师生,又怎会有机会换得这两笔无价之宝?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戏里戏外----候场
风光
凉山美景民风
古街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