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宁:匠心传承 茶人本色
作者: 日期:2018年05月13日
黑茶入壶,沸水冲腾,茶香四溢,围坐原木茶桌,香茗入口,回味甘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湄潭手筑黑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湄潭手筑黑茶第九代传人:赵双宁娓娓道来……
“这是先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丢不得!我有责任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作为省级的传承人,赵双宁打造的湄江印象已成为一家集产、制、销为一体的大型专业茶叶企业,但他还是坚持亲自做茶。
“自己做茶是一种乐趣。”赵双宁说,湄潭手筑黑茶在茶叶中是最“娇贵”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制作出一泡好茶。不管制茶技艺与设备怎么发展,茶叶的传统制作技艺不能丢。
采茶,是赵双宁制茶路上掌握的第一门技巧。
在很多人眼里,采茶是一门“女人活”,一到茶季,满山的采茶女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长在传承黑茶里的赵双宁,开始学制茶就跟着采茶女,背着茶篮,到茶山采茶。
“要做好茶,是要用心的。”赵双宁说,茶叶要好,第一要用心,第二要用功,第三要劳动,要脚踏实地把茶园管好、茶叶做好,才有好茶喝。”
25岁的时候,他掌握了“快、准、狠”的技巧,一天可以摘得“三叶一芽”的茶叶60多斤。一个成年的采茶女一天摘60斤茶青已属不易,对于赵双宁这样的大男人来说,更非易事。茶人,这是赵双宁给自己的标签。
从小开始学制茶,25岁的时候他可以将当地苔茶、黔湄系列及福鼎等茶叶做出特殊的品质。不仅是茶叶的采摘,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方面,他都相当娴熟。
能干农活的时候,他便要扛着锄头,开垦茶山,种植茶树。赵双宁回忆,那个年纪是做茶最有激情的年纪,常常拿着茶叶跟其他制茶师傅斗茶。赵双宁说,大师不是叫出来的,最关键的是要动手做,久做成匠。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为了做一泡好茶,可以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兴趣、坚持,最重要的是苦练。”
把鲜叶变成“金花”黑茶,此间工序的复杂程度,只有亲手做过茶的人才知道。直到今天,每到茶季,赵双宁还坚持自己动手做茶。“爱茶好,要勤做;爱茶香,要用功。掌握节气,利用天时,人茶合一,用心观测,了解茶性,掌握地利,懂茶脾气,看茶选茶,看青做青,掌握变化,综和梳理,才能做出自己最喜爱的好茶,让茶人更喜欢的好茶。”
辛苦创业 苦尽甘来
如同制得一泡好茶的不易,赵双宁的创业历程亦是充满艰辛。2005年,赵双宁辞掉在湄潭县银行信贷部经理的工作,到湄潭县核桃坝村创办了一家茶叶加工厂,这是湄潭县首家胡规模的黑茶加工厂。
经过辛苦奋斗。从年销量一吨,到2018年他的茶叶销量达到了上万吨。然而,正当湄江印象茶业不断发展壮大之时,在一些有红眼病的人,一些有地区商业保护主义的阴影下,企业遭遇的坎坷接连不断,他被关押四次,每次出来,更加坚定了他做黑茶的决心…… 商海的起伏不定,赵双宁深刻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为了打响企业品牌,他连续多年自费全国到处宣传,并潜心钻研制茶技术与拼配技术……
2015年,赵双宁获得了贵州省“湄潭手筑黑茶”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荣获中国黑茶类制茶大师候选人。
口传心教 传承技艺
“做茶先做人,传教是品德。”在赵双宁眼中,“湄潭手筑黑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传家宝,无论如何都要发展下去,“湄潭手筑黑茶”的传统技艺与文化要世代相传。赵双宁身体力行。
在各种场活,都向观众演示传统“湄潭手筑黑茶”制作技艺;并出版了《湄潭手筑黑茶秘籍》,介绍“湄潭手筑黑茶”制作的方法。
赵双宁在他的书作《湄潭手筑黑茶秘籍》上签字
“下锅杀茶是关键,火温必须掌在先”、“杀青需要看温度,行动要配合好……”书中的每一句都是饱含着赵双宁的心血。 我将这些湄潭手筑黑茶制作技艺和经验无偿公开,就是想要让这门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赵双宁表示,老人渐渐老去做不了茶,中间一辈的半做半不做,年轻一辈基本不做茶。 “我是非遗传承人,传承‘传统制作技艺’是责任。”
为了传承技艺,除了将自己及先辈的制茶经验出书外,赵双宁还成立了湄潭手筑黑茶传习所。赵双宁笑称,自己当了大半辈子的茶农,结合制茶经验,可以登堂授课。
无论是田间地头、乡村简陋的瓦房内,还是高校白塔、宽敞明亮的教室内,无论是面对大字不识的茶农,抑或掌握丰富学识的莘莘学子。赵双宁总是用他那带着浓重口音的语调,用心教着每一个热爱湄潭手筑黑茶、渴望学习这一技艺的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制好茶,一个人制好茶没有用,需要大家共同来努力,这才是湄潭手筑黑茶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