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摄影 > 浏览文章

人类的历史记忆|红墙摄影师侯波辞世 在毛泽东主席身边拍摄13年

作者: 日期:2018年01月14日

★世界民俗影像博物馆

  [特约记者趙志丹/文献记录]你不一定听闻过她的名字,但应该熟悉她拍过的那些老照片。《开国大典》或许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张了,它和很多毛泽东主席的照片都出自摄影前辈侯波之手。如今,它们的主人永远地离去了。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的“红墙摄影师”侯波于2017年11月26日辞世,享年93岁。她的家人透露:遵从侯老遗愿,去世后不搞任何告别仪式,老人的骨灰将和她亲爱的老伴一起撒在家乡的运河中,与人民永远在一起。

  1924年出生的侯波在十多岁的年纪就参加了革命,后前往延安学习,在爱人徐肖冰的影响下,走上摄影之路。这一对著名的革命摄影家伉俪,从延安时期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用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影机,留存下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最令侯波难以忘怀的是拍摄《开国大典》。她在早些年的采访中透露,那时她被调往中南海当摄影师不过一两个月,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被允许参加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拍照的摄影师只有三人,侯波是唯一的女性。她还记得,当时的照相机品牌是德国罗莱相机,所使用的胶卷是用外汇从香港买回来的。而且,由于太过专注拍摄,她还差点跌落下去,幸亏有周恩来总理帮她抓住衣角。侯波后来每每念及此,都颇为感叹领导人的谦和。

  其实,“谦和”也是她留给后人最多的印象。“尽管身为老革命,但她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丁点儿架子。”摄影家吕坚的父亲吕厚民很长一段时间都和侯波同在一间办公室工作,吕坚小时候放学后就爱跑到父亲的办公室玩儿,“她见到我总是热情地打招呼,很随和的老太太。”后来也走上摄影之路的吕坚每回遇到侯阿姨,总能得到老人的诸多鼓励。“她和我父亲都在毛主席年富力强的年纪,留下了很多纪实影像。”

  从1949年进入中南海,到1961年7月调到新华社工作,侯波在毛泽东主席身边拍摄了13年。有一个说法,迄今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主席照片中,有400多张是侯波拍摄的。《毛泽东和顽童》是侯波作品中相当生动的一幅。照片里的毛泽东刚从湘江游泳上岸,赤着脚的双腿沾满了淤泥,正与村子里一个小顽童逗乐,像极了一位偶尔在儿孙面前露出笑容的威严祖父。

  “很多人知晓主席不是特别喜欢摄影,要小心谨慎地拍出好照片,并不容易。侯老创立了拍摄领导人的摄影语言。”身为华辰拍卖影像部负责人的李欣,因为替侯波夫妇处理境外媒体擅用他们老照片事宜而与老人成为忘年交。面对外界的褒扬,侯波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并没有多么高超的摄影技术,“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师,由于历史的偏爱,我才能成为这样一个幸运者。”她一再告诉世人,只是通过多年的亲密相处,才能抓取到一个个珍贵的瞬间。

  也是这些精彩瞬间让她对毛泽东主席感情很深。侯波生前常常用“老人家”来称呼毛泽东。她说,他们夫妇每年有三个日子是一定要吃面条的,除了他们俩的生日,另一个日子就是“老人家”的生日。离休之后,侯波夫妇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收拾整理半个多世纪的摄影作品上。虽然他们的作品屡屡被登载,他们却很少收取报酬,有时只得用仅有的积蓄带着照片到各地展出,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1995年,正值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年届七旬的侯波借此契机创办了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在那之后,侯老将更多精力放到培养后来者上面。”李欣说,老人生命最后几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辞世前的几天,也没有刻意使用抢救药物和医疗设备,安然归去。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王家大院
资江风光
红泥人的早餐
《开元地标》 刘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