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迎来科创发展最好时刻——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
作者: 日期:2017年07月24日
新时社香港4月1日电(记者颜昊、张雅诗)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认为,拥有特区政府的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跨国机构的青睐以及背靠内地的科研后盾,香港正迎来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好时刻。
一所建校仅25年的大学,其学术排名及毕业生就业能力近几年却在全球高校中名列前茅。陈繁昌近日接受了新时社记者专访,分享他治学、治校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见解。
香港科创产学研须善用两地优势
为何认为香港目前迎来科技创新的最好时刻?陈繁昌认为,首先是特区政府空前重视科创发展,不仅在去年成立创科局,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还专门成立两笔分别为20亿港元的基金,用以资助香港高校的科研以及香港科创企业。
其次,近年来香港社会的科技创新氛围有很大改善。几年前,在香港几乎看不到民间私营的科技创新企业或工作室。而目前,据他了解已经诞生了至少40家。“就在科大校园里就有很多世界各地学生成立的科创工作坊。”陈繁昌说。
此外,近年来许多大型科技企业,尤其是内地企业,纷纷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如联想集团、大疆科技、TCL等。
梁振英曾表示,香港高校的研究成果如何商业化是香港科创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香港科研基础强、转化弱的观点,陈繁昌表示认同,认为香港的高校应该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此,香港科大正在进行一项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计划兴建一座科技创新大楼以“筑巢引凤”。陈繁昌表示,这不是简单地盖一座大楼,而是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吸引科创企业参与并将产业化转移的实验室,或者用时髦的话说叫孵化器。
陈繁昌透露,科大正在为建设这样的创科孵化器积极筹款,一些科创企业对入驻也表达了浓厚兴趣。
陈繁昌认为,要实现香港创科发展产、学、研三者良性循环,单靠香港自身是不够的,整个社会的科创文化氛围也需要不断改善;香港还应抓住珠三角这个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经济圈,特别是近邻深圳。
陈繁昌说,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不是要取代金融、地产等支柱产业,而是要让香港经济发展多元化。他在看好香港科创事业的同时也表达了一丝忧虑。“香港社会近年来越来越泛政治化,这会让从事科研和创新的人才分心,不能专注于研究,社会应该回归理性、务实。”
国际化道路是科大成功秘诀
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公立大学中最年轻的一家,近年来连续被评为香港最佳高等学府之一。
陈繁昌认为,香港科大能取得目前的学术成就,与依托香港这一国际化都市、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密不可分。
陈繁昌认为,学校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太多的学术积淀是劣势,但也可以转化为优势,这反而让科大没有太多历史包袱的束缚,学术氛围也更加自由、包容。
迎来建校25周年之际,香港科大将学校的口号定为“敢·创·未来”。陈繁昌说,“敢”和“创”意味着科大比较年轻,可以尝试,即使失败了也要不断尝试,从失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未来”的含义,陈繁昌解释为争当引领科研学术未来的领导者。“科研和学术如果只是跟随别人,那是很容易的,而难的是做原创的东西,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甚至是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东西。”
“当科大面向全球招聘某个院系的主任时,看到自己的学校能够吸引到一些全世界最顶尖的学科带头人,我觉得这比科大获得某个大学排名更让人感到欣慰,这更能体现一所大学的吸引力。”陈繁昌说。
不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忧虑
陈繁昌出生于香港,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赴美留学,最后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应用数学、计算机、工程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谈及近期世界瞩目的“阿尔法围棋”与韩国李世石九段之间的围棋“人机大战”时,陈繁昌认为,人类大可不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忧虑。
他表示,尽管“阿尔法围棋”拥有以往围棋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价值判断等工作模式,但此次战胜人类棋手的一个前提就是大数据的应用,即科研人员向它输入了上千万盘人类实战棋谱。
他说,有了大数据的应用,在运算速度不断加快、储存容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未来在许多方面都会超过人类。
陈繁昌认为,人类的智慧在于创造新的事物来解放自己,人工智能的创造也是为了弥补人类的先天不足,帮助人类做原本做不了的事情,这才是人工智能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