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古茶区——平灵台
作者: 日期:2017年06月05日
湄潭古茶区——平灵台:清康熙《湄潭县志·卷一·名山胜景》载:“平灵台 县北四十里,在蚂蝗箐。悬崖四 面, 攀陡甚难。 上皆茂林, 其竹可以为纸, 谓平灵纸。 顶上方广十里, 茶树千丛, 清泉醇秀。 ” 清光绪《湄潭县志·山川》载: “平灵台在县北四十里。四面危崖,广可数百步,上产茶, 且多竹木。竹可为纸,亦名平灵纸。”同时,将平灵台列入“重增新八景之一——平灵修竹。 地名确认 按县志记载“县北四十里”的方位,应该是在永兴镇一带。“悬崖四面,攀陡甚难。”
平灵台, 位于鱼泉镇土塘村前进村民组, 未并组之前为大湾村民组, 小地名叫大火焰 (估 计该地名应该是在一次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烧山后而得) 为旧时永兴茅坝至鱼泉的必经 。 之路,从永兴爬坡约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垭口,垭口现在亦称“茶林垭口”。距垭口 30 米的地方有两处已废弃的山王庙。前山王庙用规格条石砌成,庙前有石楹联,右边已毁,左 边楹联为“璧水翼翠南海景”,庙内石墙墈碑三通,最早一通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 另一通碑为“复修碑记”,落款为乾隆五十年(1785 年),另一通也属“复修碑记”,落 款为嘉庆五年(1800 年)。三通碑所记载的均是修庙时出资捐款的人名。另一山王庙根据 庙内碑文记载修建于民国三年(1914 年)。 山上就像县志所载“茂林”“且多竹”,茂林由灌木和竹组成,竹与其他地方的野生竹 (刺竹)有别,这种竹子若在平坝,肯定生长在河边,人们称为“水竹”。 茶林垭口是每一个从永兴反方向来的行人必须要小憩一会的地方, 当爬完山路, 轻松地 坐下,看到随风摇曳的翠竹和千丛茶树以及那古朴的山王庙,任何人都会心旷神怡。难怪清 代的《湄潭县志》要将此地列入新八景。 在茶林垭口南面 300 米的地方, 我们找到了昔日的造纸作坊遗址, 从山上汩汩地流下一 股清泉, 来不及对这么高的山还有清泉的纳闷, 村民便向我们介绍那是料坑, 那是碾竹地方。 在山上随处可见的是竹子, 县志记载的茶树却没看到。 年满六十的热情村民李达容带我 们躬着腰钻进了竹林, 在茂密的竹林里行走非常艰难, 幸好刚走几步就看到了被竹子夺取营 养的茶树。野生的茶树无人管理,被满山的竹林吞噬,就像一棵草在泥土中顽强地生长着。 但它就是县志记载的野生苔茶!
在平灵台这高山上住有几户吴姓人家,进入村民吴春勇家,古树、藤蔓、石院坝,以及那面积有三铺晒垫宽的天然石块晒谷场,让人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从山王庙到造纸作坊遗址,看到路边有一排砌得整齐的石墙,最初还以为是营盘,问向导才得知,原来山上住有几户人家,并且所住的人家都很富裕。至今还在流传着向姓人家和熊姓人家摆阔,相互间用晒垫晒银子斗富的故事。故事归故事,但山上人家的富裕是毋庸置疑的。山上的茶,用竹造的平灵纸以及至今还能够挖到的野生天麻,不就是山珍!不过一场 大火,让这几户摆阔的富裕人家不得不迁徙别处。
20 世纪 70 年代初,茅坝公社在公社书记蔡玉荣的带领下大量种茶,在茅坝种植两千多亩“卫星茶园”,并发动村民每人担一挑牛粪为茶苗施肥。同时带村民到与平灵台相邻的摇坪山梁上,种植了几十亩茶。平灵台山梁的另一面——金桥公社,也在不远处的杨家坪子种下了几十亩茶, 并且金桥公社在 70 年代还建有年产 1.50 万斤的社办茶厂。 现在杨家坪子的茶园被毁掉了一部分,在田土边上还留下一些茶树。在山上,当年种下的一丛丛比人还高的茶树茶无人管理。
考察结论 1. 平灵台(当地人称平木台),海拔高度 1200 米,位于永兴镇茅坝村与鱼泉镇金桥村 交界处。 2. 地理位置与县志记载“县北四十里”相吻合。 3.野生植物“且多竹木,竹可为纸”。山上水竹遍布,有造纸遗址,与县志记载相符。 4.野生“茶树千丛”。县志记载的千丛茶树,已被一次毁灭性的大火烧毁,现在尚有 野生茶树存在。野生茶树由于无人管理,被竹林占据了阳光、水分和养分。现在虽然无千丛 茶树,而发现的茶树就是县志所提及的野生茶树。 5. 20 世纪 70 年代初,茅坝公社在与平灵台相邻的摇坪山梁上种的几十亩茶,和金桥 公社在杨家坪子种的几十亩茶,说明平灵台一带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宜于茶树的生长。 6. 平灵台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名——大火焰。 根据茶林垭口两个山王庙的不同时间: 第一个山王庙,碑文记载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乾隆五十年(1785 年)和嘉庆五 年(1800 年)。另一山王庙修建于民国三年(1914 年)。由此可推断在晚清时期这里曾经 发生过大火,大火烧毁了山上人家的财物,也烧毁了县志记载的“千丛茶树”。由于地处高 山,永兴、鱼泉方向很远就可以看到熊熊的火焰,大火焰地名由此而来。 从野生茶树、竹林、造纸遗址判断出:鱼泉镇金桥村大火焰的平木台就是清康熙《湄潭 县志》和清光绪《湄潭县志》所载的平灵台,是湄潭有历史记载的最古老产茶区。 考察后的思考 湄潭地处《茶经》提及的古夷州境地。平灵台在清代康熙年间就有茶树千丛的记载。 由于平灵台地处大山之上,交通不便,加上县志记载与实地有一字之差而被人遗忘。通过实地的考察,吻合于县志记载。使我县产茶的悠久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同时顺应了《茶经》所 提及的古老产茶区夷州——义泉——湄潭。也就是说,湄潭在唐代就有产茶的历史。
通过考察,平灵台是古老的产茶区。对如何打造这一产茶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平灵台地处永兴、鱼泉两镇交界处,从永兴至平灵台确实有“悬崖四面,攀陡甚难” 的感觉。然而现今的游人,多数喜欢的就是在林荫的古道上攀爬,体验古朴原始的感受。因 此,永兴镇可以利用其优势给予开发打造。 2.从鱼泉至平灵台,村民已经将毛坯公路修到距平灵台约一千米的老梁岗。湄潭的通村公路遍布全县,但这段路仍然是当地村民早些年间所修,公路坑坑洼洼,只能通行货车、 拖拉机、摩托车。若鱼泉镇政府要打造平灵台这一老茶区,首先就需要维修公路。其次,将 20 世纪 70 年代种植苔茶给予保护利用,作为一个时期的产物,供游人观赏。 3.引进企业,打造“湄潭平灵古茶”。平灵台产茶有 300 多年的历史记载,很容易与 《茶经》所述的古夷州相结合,这是企业打造的亮点。 4.作为旅游开发的可取之处有以下方面: (1)民风淳朴,景点原始古朴(表现在山涧古道、古树、庙宇等);
湄潭古茶区——平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