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味道 坐着竹竿做面忙
作者: 日期:2017年04月03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方人喜爱吃面食,各式各样的面条看得人眼花缭乱。不少香港人也喜欢吃面,除了车仔面以外,街头小店里还经常能看见云吞面和伊面的身影。
云吞面是香港的特色面食,是将煮熟的云吞(也就是馄饨)加入汤面或捞面中。外地游客来港,大多会叫上一碗云吞面感受港式风味。许多第一次吃云吞面的人都会好奇,怎么会有这么劲道弹牙的面条?和我们平时吃的面口感不同,云吞面里使用的的确不是普通的面条,而是颇具广东特色的竹升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竹升面,是使用竹竿压制的面条。由于竹竿的“竿”在广东话中的读音中不太吉利,因而改称“竹升面”而非“竹竿面”。竹升面多是用鸭蛋做的全蛋面,和面过程中只加碱水,保证面条足够劲道。竹升面制作过程也很有特色,是由竹升面师傅坐在一杆大茅竹竿的一端,重复用力下压竹竿另一端下的面团,将面团压薄后再切成面条。由于面细如丝,也叫做银丝面。煮竹升面时要用猛火加热,才会将面中的韧劲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云吞面分为汤面和捞面两种。将灼熟的竹升面加入熟云吞,再配以大豆芽、猪骨、虾头及虾壳、烤大地鱼干的汤底,最后加上少许韭黄段,就成了一碗原汁原味的云吞汤面,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云吞面”。如果把面条灼熟后沥干水后再放云吞,加上青菜,就成了云吞捞面。比较受人追捧的捞面有虾子云吞捞面、蚝油云吞捞面、姜葱云吞捞面等等。
云吞面在香港老面店里被称为“蓉”。 按分量分为“细蓉”、“中蓉”和“大蓉”:“细蓉”为1两面配4颗云吞;“中蓉”为1两半面配6颗云吞;“大蓉”则为2两面配8颗云吞。关于为什么把云吞面成为“蓉”,老饕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蓉”是芙蓉面的简称,而“芙蓉面”则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当时文人便将“芙蓉”比喻为面。另一说法则认为,广东地区习惯上把炒蛋称为炒芙蓉蛋,于是广东人就把独有的碱水蛋面叫做芙蓉面,是美化及抬高其身价的做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云吞面,伊面也是港人最爱的面条之一。相传伊面为清代官员伊秉绶发明。他为官清明,书法成就颇高,伊府常常宾客接踵而至,就连负责准备宴饮的厨师也跟着忙碌。伊秉绶为了给家中的厨师减轻负担,便命人把面粉和鸡蛋掺水和匀,擀成面条状后卷曲成团,晾干后再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捞起。这样的鸡蛋面因含水量极低,可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而客人一到,便可随时取用。食用时只需用开水一冲,加上炒制好的香菇、瘦肉等佐料即可。后来为纪念伊秉绶,此种面食得名“伊府面”,简称“伊面”。港人最常烹饪伊面的方式是干烧,用鸡丝、冬菇丝、草菇丝、韭黄丝等材料,和伊面一起用蚝油汁炒制而成。听上去好像油分有点大,但干烧伊面在香港颇受欢迎,更被许多过生日的港人当做“长寿面”食用。
由于伊面是一种油炸后又风干的面,与现代的快餐面有相似之处,所以又被喻为快餐面的鼻祖,至今仍有厂家将自家快餐面产品命名为“伊面”。对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港人来说,早已习惯三不五时用快餐面代替正餐。公仔面就是香港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快餐面品牌。20世纪60年代末,公仔面以“三分钟可以煮熟”为噱头上市,迅速被香港市民接受,也从此成为港人称呼快餐面的代名词。由于太深入人心,在街头小面店或茶餐厅里,店家经常会把公仔面当做正餐面食的一种写入餐牌,配上一个煎蛋几片火腿,就成了一碗经典的下午茶面餐了。(文字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