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多彩艺术图
作者: 日期:2014年03月13日
苗族古歌
流传在黔东南地区的创世史诗.全诗有万行以上,分四部分,共12首,即“开天辟地”歌四首、“枫木歌”六首、“洪水滔天歌”和“跋山涉水歌”。这部神话叙事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他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叙事诗用五言轮回问答体。
乐器
萧筒
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30~40厘米,竹管上开有5到7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芒筒
亦称"芦笙筒"。也有写作"莽筒"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200厘米左右,小的有40厘米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板凳
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20厘米左右,宽约15厘米。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
舞蹈
苗族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挑花
板凳舞
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在办喜事宴庆时,为助兴的舞蹈。由一人手拿板凳互击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妇女随之起舞。一般是在有楼板的屋子里,使步伐音节更加响亮,增加气氛。
踩堂舞
男子们吹芦笙,女子们排成弧形跳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工艺
挑花
是贵州花溪和湖南湘西一带苗族妇女最擅长的一种手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手工在布的经纬线上跳出很多十字,构成各种图案。反面挑花正面看。一般装饰在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的围腰上。现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衣服上而且在沙发、茶几、桌、椅的装饰品上也多用挑花进行装饰。
民间文学
《灯花》
苗族民间故事。苗族小伙子都林,他勤劳诚恳,有一天他把一株百合花移栽到窗前,晚上百合花唱着优美的歌声突然消失了。照着他劳动的灯芯却开出了一朵大红花,红花里面有位美丽的姑娘,这就是灯花姑娘。她笑咪咪地从灯花里跳出来站在都林的身边。从此他们两人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幸福美满。两年以后,都林满足了现实的生活逐渐堕落了,他变得懒惰、挥霍,并且不听灯花姑娘的劝说,因此灯花姑娘飞走了。都林把家当都消耗光了。当他想把家里惟一的席子卷起拿去卖时,看见席子下面有灯花绣的象征幸福的手帕,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泪。从此又开始勤劳起来。后来在一个中秋之夜,灯花姑娘又飞到他身边来了。故事优美,语言生动,富于生活哲理。在国同外都有一定的影响,现已改编成舞剧。
责任编辑: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