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风民俗 > 浏览文章

史家胡同岁月杂忆(名家话北京)

作者: 日期:2015年11月03日

  我是1950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1952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的。“北京人艺”这个词,说起来人们印象中想到的都是首都剧场。可实际上呢,人艺的地盘大着呢,还包括剧场背面的排练厅、办公室、食堂和宿舍,还有几个住的比较集中的家属院,尤其是我住的这个史家胡同56号人最多。从我来人艺的那时起,我就没离开过人艺家属院的这片地盘。在这里,我在舞台上几乎演了一辈子当配角的大妈大婶儿,戏不多,但都认认真真地对待,没有一次应付了事。到老了,拍了电影却红了、火了。不管红不红的,还是人艺的老演员一名,还是住在这史家胡同人艺大院儿的一分子。

  史家胡同56号(现在是20号)院儿,是北京人艺的宿舍,前门也在史家胡同,后门却开到了干面胡同,一个大院横跨两个胡同。前院有一栋楼,当年刚刚建院时是苏联专家设计的,房间高大,有公用的厨房和厕所,每一个过道内要住上两三家。后面的三套院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房屋比较讲究。前出廊、后出厦,很是古典。那个时候,胡同里都是吆喝声。卖小金鱼的、拉洋片的,满是生活的气息,我们就在这种氛围里天天在大院里排戏、聊天,所有演员都生活得像一家人一样。

  记得那时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决定修治那条使劳动人民无法生存的臭沟龙须沟,后来就有了老舍写出的《龙须沟》这部剧本。那个时候北京人艺正好组建,在焦菊隐导演强调的“要贴近百姓,要一片生活”的指引下,排出了代表着北京人艺艺术水平的《龙须沟》这部戏剧。当时为了能真正地表现老百姓的生活,焦菊隐导演要求我们不管角色大小,都得去扎扎实实地体验老北京人的生活。这也成了北京人艺的老规矩,不管演什么角色,先得去深入体验生活。我那时在话剧上还是个新人,被分配了去做这部戏的舞台效果。剧里有一段打铁的戏,我开始觉得挺容易,也没当回事,结果排练时导演发了很大的脾气问:“那铁是谁打的?”把我吓得直哆嗦。导演一看我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也没骂我,就说:“明天早上去天桥,看看打铁师傅是怎么打的!”结果第二天天不亮我就奔了天桥,一看傻了眼,原来打铁是几个精壮男人,光了膀子,露出健美的身材,把铁打得叮当响。这种戏,不真正接触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能表现得真实呢?

  为什么老人艺的戏那么好看?其实说到底,话剧是什么呢?话剧不就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吗?北京人艺的风格,就是演绎以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为基础的话剧艺术。老一辈的演员们都比较淡薄名利,把所有的心力都用在戏上,也用在生活里。人,不能一心向着钱走,向着名利走。钱可以买来衣食无忧,名利可以赚来一时追捧,却追不回胡同里大家伙的热闹、叫声,寻不回五六十年代那朴实的酸甜苦辣。(作者金雅琴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文湖唱晚
火龙飞舞万人观
山西岚县土豆花节
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