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殡葬风俗
作者: 日期:2015年11月03日
客家人的风俗,人死后,先用棺木土葬,土葬若干年后再开墓启棺,捡出骸骨,洗拭干净,装入高约两尺,直径约一尺的口小腹大成圆形的金罂(金埕)里。如有吉时吉地,则可即时安葬,如无吉时吉地,则要把金罂置于蓬蒿坎头之间,或摆于大树山丘之下,可以志认之地,每年清明、中秋,子孙们就要到金罂前挂纸焚香,叩首祈祷。这就是客家人历史久远的二次葬遗习。
在安放金罂之前,都会专门请来堪地埋相地穴,判断吉凶祸福的堪舆先生(俗称风水先生),这是客家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风气。客家先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与屋场祖坟的风水有密切的关系。评定屋场祖坟的风水完全要看龙、局、砂、水。所谓龙就是山岭的脉络:发脉要雄壮磅礴,奔腾有势;落颈要俊秀、灵活;结基要丰满、宽敞。所谓局就是对景;自总脉分出的支脉要重重围绕,成为基地的拱卫,对景湾环回托;罗列各峰要各成格调,或旗或鼓,或印或案,总之要成为基地的用压。水就是基地前的水势;基地前面最好能逆大江,但水不宜冲基地,水口要回环,最好要有种种关拦水口的山岭或沙洲,立在基地上看以不见水的出口为佳。一般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所以在客家人的普遍思想里,总认为在二次葬时择好风水宝地、择好吉日吉时,做好一穴祖先的目的,不但可以猎取功名,而且可以才丁兴旺。 罂是陶土做的,为何加上金呢?原来,客家人对祖先骸骨看得十分宝贵,特别尊称为骨金,故装骨金的陶土盛器就名为金罂,而不称骨罂。 客家人秉承了中原文化慎终追远和水源木本的传统美德,由于长年的流徙生活,只有把祖先骸骨用圆形陶器盛装背负起来,辗转一同逃难,到某一地区安居后再待家境宽裕许可之时,立墓竖碑,择吉安葬。大家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孝子贤孙,也就是不忘本。 清代温仲和总纂的《嘉应州志(光绪)》卷八《礼俗》上就对客家人的二次葬俗评论说:俗之愚陋莫此为甚。清代黄钊纂的《石窟一征》上也认为是陋俗。 新中国成立后,客家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了重大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宣传改革土葬,推行火葬。客家人的二次葬俗正逐渐成为历史的记载。 (责任编辑:浮生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