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渊源 > 浏览文章

守望非遗 古镇三河年味篇:迎新春做个绣球盼团圆

作者: 日期:2015年02月10日


合肥三河古镇,笔者见到一位老人在做绣球。很是好奇,好奇的是一般女性才会做这个,好奇的是现在很少见到有人做,而他为什么还在做,同时也好奇这一民间古老而又传统的工艺制作流程,于是就与老人聊起了家常。老人家七十三岁了,明天是农历小年,也是老人的生日,或许孩子们都会陆续赶回,老人几次念叨着!他的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但都在外地谋营生,平日很少回家,老伴在三年前去世的。独居空巢的老人此时或许比平常人更多了一份对年的期许与眷恋!也许只有在这个时节一家人才有机会团员一回。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做绣球的手艺居然是从自己老伴那传承下来的。老人说做绣球是他老伴生前拿手绝活之一,十里八乡都用她的绣球装点喜庆场面图个吉利。当我问起绣球的起源,老人却摇头说不知道!只说这个绣球的形状是圆形的,就想讨个好口彩,祈盼团团圆圆,圆满吉祥吧!现在老伴去世了,一个人在家闷得慌,有时想起她就依样做个绣球来寄托一份思念之情!

绣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人们在茶余饭后常互相抛接以娱乐,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祈盼团员吉祥的载体。虽然老人不了解绣球的历史,甚至不知道现在的新名词- “非遗”。但从老人质朴的言语中能感受到民间工艺的伟大之处。其实在民间工艺作品中无不充满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无不充满着喜庆与吉祥……虽然绣球现在还没有被列为非遗项目,但同样应该得到尊重与保护、都应该得到传承与发展,因为它们都是我们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与文化的灵魂所在,精髓所在。笔者认为,不论任何人、以任何目的、任何形式、任何心态,去默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家们,都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支持!(方军化.\摄影)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晚晴
仰望
早晨-马尼拉湾
《三人抛二龙》